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教学观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哲学基础,反思了现代大学教学观的局限性,结合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建构起了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大学课程观、大学教学过程观和大学师生观。全文共由七章构成,具体内容如下:  本文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问题的进路,即大学教学观中的“现代性”危机;阐明了由现代教学论和后现代解构教学论研究向建设性后现代的教学论研究转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介绍了本研究采取的文献法,比较法和访谈法的具体手段并对本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文献综述一章主要围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及大学教学观的研究现状、主要内容、核心特点和研究空间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总结与评述。  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为研究的核心部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与观点一章中主要介绍其缘起、发展、奠基者和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进而提升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十一种主要观点,为后文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教育理念,在分析现代研究型大学和企业型大学教育理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与困局的基础上,推导出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核心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大学教育理念的启示。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培养目标,即具风格与力量自我发展的人,并对其蕴含的七大方面的核心素养逐一进行了阐释,即创新素养、智慧素养、风格素养、有机整体性素养、浪漫和移情素养、专业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第五章主要探讨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有机整体课程观,首先对现代大学的开发课程研究范式在课程设计上崇尚竞争、外部测量评价、价值中立、二元主义、线性和非情境性的预设目标进行了批判,然后对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有机整体课程观予以多元的内涵理解,即课程是有机整体的教育事件、课程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课程是连接模式的学习体验、课程是绿色生态的使者、课程是鲜活的智慧、课程是多元开放的文化载体、课程是动态的过程、课程是创新的旅程以及课程是个人的自传与诠释。第六章围绕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关联性教学过程与机体性师生观展开论述,首先对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稳定静态的封闭体系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非线性动态的开放系统各自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习者新需求的理论缺陷进行了剖析与批判,然后对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关联性教学过程做出内涵解释,即教学过程是链网式的交流活动、是激发好奇心与  冒险精神的艺术之旅和遵循生活节奏的活动。之后,对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教师,即具冒险精神的学者,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生,即主体生成性的学习者以及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机体性师生关系,即主体间性的智慧沟通进行了展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教学过程观和师生观。  最后,第七章总结了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生态导向的课程观和意义导向的教学观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改革可能起到的启示意义,并对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学教学观的理论研究与实施进路给予创新的建议、肯定与不足之处的评论。
其他文献
2007年12月25日,全省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达贯彻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07年全省党史工作及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随时代节奏而兴,但是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较为缺乏的现状下创业教育的开展难免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出现方向
本文主要从探讨手工材料运用于小学美术的实际教学状况入手,寻找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开启审美体验的新路径。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忽视了材料自身作为创意表现
心智游移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个体的意识内容被自发涌现的内源性信息表征所占据。在心智游移创造性问题解决功能的研究中,个体的执行功能(常用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
择偶是一种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从一而终”、“白头到老”等价值观念在我国深入人心,“万一悔之于后,无宁慎之于前”是个体对待择偶的普遍心态。对个体来说,择偶是人生最
本刊讯2007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暨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给会议发来贺信。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
敌我识别技术是指用于在较短时间内和一定距离外准确区分敌军、友军和中立部队,以确保正确决定是否交战和射击的技术.利用敌我识别技术,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在于减少或避免误伤,
期刊
遏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是保护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减少经济损失,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正确的目标导向,增强责任意识,实行科学决策,提高应对能力是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影响的基本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创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国际社会中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对于本科生的学习效果现状和发展特点的研究成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绝大多数关于大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