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的出现使大批学者开始关注文化翻译的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开始频繁起来,文化融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变得势不可挡了。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鉴于此,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形式通过翻译传递个世界各国的人民,不仅弘扬了我国的名族文化,而且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歇后语作为我国文化和文明的精华,常用于我国人民的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它是由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和经验中创造的,同时歇后语又具有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歇后语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我国文化,而且也有利于增进我国同其它国家的交流。然而以往对于歇后语翻译的研究很少以认知语言学这一新视角为出发点,同时也缺乏对其翻译过程的研究。随着概念整合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与翻译结合,提出了翻译的本质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翻译概念整合模型。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红楼梦》中歇后语以及中国翻译学者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为语料,对歇后语的翻译认知过程进行解读,并通过概念整合网络:框架网络,单边网络,双边网络和多域复合网络分析译文在这四种网络中是如何产生的并将其进行分类。本研究表明歇后语的翻译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行为,它更是一种认知过程,即译者在头脑中所进行的概念整合认知过程,另外通过对歇后语翻译过程进行分析,证明了概念整合网络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在有利于歇后语翻译研究的同时,对于概念整合理论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所帮助的,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