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中多元主体互动逻辑及优化路径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ar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贫困是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话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有效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走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减贫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综合我国推进减贫的发展历程,扶贫对象定位更加精准,扶贫目标更加明确,扶贫内容更加丰富。精准扶贫战略下的产业扶贫,由于其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定位贫困农户的显著优势,更是成为了地方政府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许多产业扶贫的政策性文件,各地区在中央的号召下积极开展有益的实践,为贫困地区注入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满足生产的需求。
  产业扶贫通过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培养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来实现贫困人口获取收入的提高,进而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扶贫要满足“扶贫”和“发展”的双重目标,无疑增加了政策设计和执行的难度。单从政策执行方面看,产业扶贫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量,调动多元主体与贫困农户主体间的配合,帮扶农户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产业扶贫,拓展其增收渠道,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但由于各主体自身利益诉求、表达方式和实现路径存在差异,导致多元主体的聚合力不够、治理资金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产业扶贫的效力。因此,如何平衡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满足主体的表达方式和尊重其差异化实现路径,实现提升地区的生产能力,是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方面。
  鉴于此,本文运用多元治理理论和内源性发展理论工具,以产业扶贫中多元参与主体为研究对象,以“外源性资源注入—内源性发展需求”的思路,探究产业扶贫具体实践中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和形式,总结农村贫困治理中的经验,为争取多元力量注入农村产业扶贫,共同推进农村减贫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和参考。首先,本文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贡献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同时阐述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其次,借助理论工具从结构关系、行为动机和参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多元主体的特征差异,在该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就甘肃省M县产业扶贫案例中多元主体互动进行实证论述,探究在具体实践中多元主体的行为选择,分析了多元主体互动中存在的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优化路径;最后,对农村产业扶贫中多元主体互动的总结,并对产业扶贫的进一步发展作了简要讨论。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日趋紧密,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网络暴力行为,高校校园网络暴力也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着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又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从为其营造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环境角度出发,必须深入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暴力治理问题。  解决高校网络暴力问题,需要立足学校场域进行讨论。校园网络暴力的特点使得治理工作异常复杂,存在
学位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与之相对应是老年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伴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推出,与老年群体相关性较高的服务项目如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以及家庭医生等项目随之实施;伴随政府效能建设的深化和老年群体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解决好供方和需方的一致性,提高老年群体相关项目的质效,是迫切需
学位
残疾人群体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与支持下,我国残疾人就业模式已经从集中就业为主的单一就业模式发展为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与个体灵活就业并重的多元安置模式。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因其落后的经营理念与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而频临破产;分散按比例就业也停滞不前;庇护性就业存在岗位少、质量低、缺乏岗前培训机会的困境。  近年来,为
协商民主理论的支持者提倡民主“以对话为中心”,在普通民众和各界精英之间搭建起自由、平等的桥梁,以对话、讨论、协调等民主形式,使各方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以及政治生活,为政府决策和立法工作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规避选举民主的不足和弊端。  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中国特色的基层协商民主具有更加广泛的参与主体、更加多样的实践模式和协商形式,特别是协商民主在城乡基层社会的兴起发展过程,表现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
学位
扶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基层治理实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贫困国家战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正面对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进入扶贫深水期,必须要看到政府行政主导的精准扶贫政策下沉过程中引发许多基层治理问题,乡村地方性知识生产与国家主导的扶贫运动存在断裂,造成扶贫吸收治理的格局,不仅影响到扶贫的成效,也影响了基层治理结构。因此有必要将乡土治理结构与扶贫实践结合起来,以乡村党组织为
学位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之前,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始终存在,近几年,雾霾污染的出现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地雾霾污染也不断加剧,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雾霾污染始终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工业城市是雾霾污染的主要集聚地,其中以石化工业城市最为明显,该类城市以石油化工产业为经济支柱之一,其产生的废气是城市雾霾的主要来源。本文选取的安
学位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后,城镇化、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举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这个概念,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有效探索,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创新型综合经济模式。在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助力特色小镇创建的相关政策、文件,特色小镇已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地纷纷开始了特色小镇的创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特色
学位
“政策试点”作为国家进行社会治理与政策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可谓是中国特色治理方式。已有研究发现,纵使是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与各种政策资源的集聚,“政策试点”也并不总是追求“最优绩效”。在社会治理问题与地方工作重心不一致时,政策执行者往往倾向于“锦上添花”打造政策亮点,而不会投入大量的政策资源以取得令中央满意、可成功推广的政策绩效,其目的在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次优绩效
本文以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时期,政府精准脱贫绩效评估开始普遍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为背景,尝试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为切入点,以A省Z县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为实践案例,研究了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委托方政府、农户、第三方评估机构三者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利益博弈行为给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特性带来的消解即制造的现实困境并以此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主要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资料主要来源于笔者参与A
学位
从2010-2017年,四川的GDP增长率相对量指标经历了由放缓到加速的过程,GDP增长额绝对量指标也由减少转为增加,而在这几年中,我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出台了一系列“减税”的政策,从直观来看,这些政策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但GDP的增长是否与“减税”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需要作进一步地更为细致地研究。本文以西部中心省份四川为典型,研究普惠性减税、结构性减税对四川GDP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