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言语缺省现象是在文字文本中,作者通过有意减省字词或语句的方式,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目的的言语现象。也就是说,在言语作品中,有些语句或语段从表面上看是省去了某些词句,实际上却能够表达完整的,或更深刻、更丰富的言语信息。我把文本中存在的这种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的言辞空缺现象称为“言语缺省现象”,将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完整、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称为“缺省值”。读解言语缺省现象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中的言语缺省值的过程。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之一是课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应根据认知规律和读解文本的心理过程,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进而使学生读解文本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过程,是一种交际的过程。交际双方必须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使不言而喻的成分可以省去,从而提高交际效果。双方共同的认知基础主要指交际双方已有的多种知识的积累,心理学家称之为“图式”。图式是解析文本言语缺省现象、确定缺省值、补充缺省言语的心理资源库。然而,并非只要具备了图式就能正确读解缺省言语,在读解过程中还需要其他心理条件的共同作用,以形成完整的理解过程。具体地说,读解言语缺省现象的心理过程是:阅读主体首先要感知言语缺省现象的存在,即引发言语知觉;然后进入注意系统,确定注意焦点;由此继续向深层心理资源追索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状态;此时,工作记忆会向长时记忆系统输送信号,逐级激活相关的节点;与此同时,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管理系统(SAS)还会抑制与当前信息理解不相关的图式,避免干扰效应;被激活的信息与当前信息进行整合,保证心理图式的有效性;信息整合后,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得出一个或几个缺省值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阶段再次与文本内外信息进行整合才会形成缺省值的几个选项或一个缺省值的信息域,这时的缺省值还处在内部言语状态;通过调遣记忆仓库中的恰当词语,在言语输出过程中对内部言语进行处理,使信息域成为清晰的外部言语形式。这就是获取文本言语缺省现象所蕴含的意义(即缺省值)的一般心理运作过程。言语缺省现象大量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寻求其缺省值是解析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上述的读解心理程序,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十分必要。具体可以分为八个步骤,我称之为言语缺省解析“八步教学法”,即:1.指导学生发现缺省现象;2.确立注意焦点;3.激活相关图式;4.指导学生整合图式;5.进行推理;6.决策并确定缺省值;7.缺省值的言语表征;8.验证缺省值。通过对文本中言语缺省现象的概括、分类与命名,对读解文本言语缺省现象心理过程的阐发,总结了读解此现象的教学程序,提出了具有心理学依据的解析言语缺省现象的教学方法。此项系统研究涉及语法学、文章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将当代认知心理学成果直接运用于文本读解行为,阐发了文本理解与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为促进文本理解理论与阅读教学理论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论这一边缘学科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特定方式、难度及特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