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
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
(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
方法
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
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 IL-12 ),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
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
(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IL-17a,TGF-β的表达水平。
结果
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
(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
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γ、TNF-α、IL-1β、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著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著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著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
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γ、TNF-α、IL-17a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γ、TNF-α、IL-17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IL-10、TGF-β水平显著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γ、TNF-α、IL-17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17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5)。
结论
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
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
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
(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
方法
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
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 IL-12 ),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
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
(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IL-17a,TGF-β的表达水平。
结果
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
(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
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γ、TNF-α、IL-1β、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著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著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著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
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γ、TNF-α、IL-17a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γ、TNF-α、IL-17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IL-10、TGF-β水平显著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γ、TNF-α、IL-17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17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5)。
结论
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
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