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华法林作为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相关研究十分深入,但已知的影响因素只能解释华法林40~60%的个体化差异。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宿主代谢,因此肠道菌群或可影响华法林的体内处置过程。本文通过临床研究探寻华法林与肠道菌群间的相关性,并设计动物试验研究其药动学影响与机制,因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上的使用率提高,而将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共同列入研究。目的基于“转运-代谢交叠”研究肠道菌群对口服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法林作为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相关研究十分深入,但已知的影响因素只能解释华法林40~60%的个体化差异。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宿主代谢,因此肠道菌群或可影响华法林的体内处置过程。本文通过临床研究探寻华法林与肠道菌群间的相关性,并设计动物试验研究其药动学影响与机制,因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上的使用率提高,而将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共同列入研究。目的基于“转运-代谢交叠”研究肠道菌群对口服抗凝药体内处置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设计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采集信息与粪便样本,对患者进行随访,并且根据患者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进行分组,应用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组别患者间的肠道菌群差异。2、动物试验:(1)利用抗生素暴露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大鼠模型。(2)应用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抗生素暴露对肠道菌群的影响。(3)不同组别大鼠分别灌胃给药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设计采血点,应用高效液相技术与液质联用技术检测药物血药浓度,建立药-时曲线,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大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4)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检测不同组别肠道菌群失调大鼠药物转运体P-gp及肝药酶CYP1A2、CYP2C9、CYP3A4以及核受体PXR的表达改变。结果1、临床研究:共收集41例患者粪便样本与信息,随访后排除11例(包括失访患者以及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剩余30例纳入正式试验,包括稳定组患者15例,不稳定组患者15例,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群落比例与优势菌群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华法林抗凝疗效较为不稳定的患者菌群功能富集程度低于疗效较为稳定的患者。2、动物试验:(1)利用阿莫西林治疗3天及7天,成功构建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大鼠。(2)抗生素造模后大鼠肠道菌群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下降,群落组成及菌群功能富集程度出现显著改变。(3)抗生素处理7天后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大鼠华法林生物利用度出现最大增高(相较对照组AUC增高115%,峰浓度Cmax增高74%),抗生素处理3天组的大鼠华法林生物利用度也有所提高(相较对照组AUC增高17%,峰浓度Cmax增高6%);抗生素处理3天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大鼠达比加群生物利用度出现最大增高(相较对照组AUC增高53%,峰浓度Cmax增高130%),抗生素处理7天组的大鼠达比加群生物利用度却有显著的下降(相较对照组AUC降低11%,峰浓度Cmax降低44%);抗生素处理3天和7天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大鼠利伐沙班生物利用度均有所增高,3天组大鼠相较对照组AUC增高10%,峰浓度Cmax增高21%,7天组大鼠相较对照组AUC增高5%,峰浓度Cmax增高59%。(4)抗生素处理3天后的大鼠肠道P-gp及肝脏肝药酶CYP1A2、CYP2C9、CYP3A4表达相较对照组均有所下降,抗生素处理7天后的大鼠肠道P-gp表达相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肝脏肝药酶CYP1A2、CYP2C9、CYP3A4表达显著下降。结论肠道菌群群落组成与丰度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肝药酶与药物转运体P-gp的表达,进而影响口服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的转运与代谢,导致口服抗凝药体内处置差异,生物利用度改变,从而影响口服抗凝药的疗效,甚至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s HT)及顽固性高血压(refractory hypertension,Rf HT)患者的患病情况,并分析人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与合并症的关系,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纳入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就诊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难治性高血压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群和中老年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以达到加强对老年人肺栓塞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年龄≥40周岁的10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材料,对照组为同时期年龄≥40周岁的96例无肺栓塞者的病史资料,包括存在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将对照组和肺栓
背景与目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目前主要根据电生理,主要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索型(CMT2)以及中间型。迄今为止,CMT的突变基因已达100多个,但仍有约20%–40%CMT患者未发现遗传原因。本病致残率较高,目前该病缺乏有效控制药物,目前有较多研究致力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并且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多个临
目的:通过对回盲部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抗体检测相比在肠结核(ITB)诊断上的优越性,进一步探讨T-SPOT.TB在回盲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内镜下发现回盲部病变且有行T-SPOT.TB、TST、结核抗体检测的住院患
目的:随着我国儿童肥胖问题益发凸显,临床中常易将隐匿阴茎与肥胖引起的埋藏阴茎相混淆。本次研究通过测量隐匿阴茎、埋藏阴茎及包茎的腹壁阴茎角,为隐匿阴茎与埋藏阴茎的临床鉴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隐匿阴茎19例,埋藏阴茎7例,包茎19例,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判断患儿的肥胖程度,分别记录为正常、超重、肥胖。拍摄站立位侧面、平卧位侧面的下腹部
目的:1.澄清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2.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体验。3.从家庭照顾者视角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表现形式。方法:1.采用Walker和Avant概念分析方法对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澄清。2.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福建省某宁养院的18位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后,采用Colaizzi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甲苯胺蓝组织切片染色和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简称qPCR)检测幽门螺杆菌(HP)两种方法结果和程度的一致性;探究HP菌株分型及分析HP菌株分型与胃黏膜活检组织形态(萎缩程度、肠化程度、有无淋巴组织增生、腺上皮瘤变程度)及HP阳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究HP阳性患者中克拉霉素耐药位点A2142G、A2143G突变情况,并分
异常糖基化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筛查中已被证明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凝集素印迹(Lectin-blot)、凝集素芯片(Lectin microarray)以及糖蛋白电泳等技术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胰瘘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一套有效直观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发生概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福建省立医院自2016年09月至2019年11月间共104例行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以是否发生术后临床相关胰瘘作为观察终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临床相关胰瘘
目的探讨直肠癌在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 CRT)后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的病人与直肠癌直接接受腹腔镜TME手术的病人之间术后疗效的差异。方法分别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198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的患者和304例单纯手术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