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普遍认为,幸福就是需求的满足,或者是精神的纯粹自由。这种幸福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并随着全球化浪潮而走向自己的反面。本文认为以往幸福观的困惑之根本在于脱离人的生命构建来理解幸福。把幸福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生命的一种行为。同时把人的生命本身看成是事先确定的,人的一切行为均是满足确定的生命的需要。这样,幸福就成了满足生命需要的同义词。传统观点认为,人的需要由匮乏产生。需要就是生命由于短缺而产生对某种事实的依赖性。人的生命就是由需要与满足的矛盾所决定的。幸福是否实现也在于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这种幸福观是竞争社会的产物,幸福不会充足实现。在自由人联合的社会,劳动不是出于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而是人生命行为。人们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忘记了周边的一切。工作中所创造的一切,已经不再是供人消耗掉的物品,它是个人对事物理解的结晶物。正是无数个凝结了每个人理想的的结晶物,构成了永恒影响人的行为的非价值化的意义世界。意义世界也是人的生命世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独立的,均以逻辑影响的方式,不断丰富着人类的意义世界。反过来,每个人又受意义世界的影响。意义世界使每个人都与世界保持思想、行为的一致。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归属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独特思想、卓越的行为、感人的品质,丰富意义世界的内涵;个人瞬间感知并与意义世界融为一体,获得自己的生命。在意义世界中,个人一切行为都是弥散的,一切均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因此,个人一旦意识到了自己思想的独特、行为的卓越、品质的感人,就会产生永恒地拥有意义世界之感。同时获得尊严、尊重、尊敬、归属。此时,个体把自身的卑微与崇高相联结,获得了一种非占有式的幸福,也就是被历史承认的幸福。人即不依赖于占有物,又不把自己奉献给自己之外的他人,而是执着地追求自己与整体世界的关系构建。它把世界的存在样式的丰富与自己的生命构建相等同。它既不把世界当工具,也不把自己当工具。而是把世界看成由于无数个人的影响而不断丰富起来的整体。人在与世界同一中,不是占有多少现实,而是直接拥有了世界中的一切可能。一切可能,对人而言仅是一种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拥有一切社会关系,就会形成生命充实的状态。人的生命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由拥有一切社会关系的而产生的充实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