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铁笼养殖技术比较研究红树林和光滩两种样地人工养殖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在养殖性状、营养成分及其对基底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挑选平均体重(10.50±2.55)g的中华乌塘鳢作为种苗,共设置4个实验组,分别为:(1)光滩不投饵组、(2)光滩投饵组、(3)红树林林下不投饵组、(4)红树林林下投饵组,每个实验组设计三个平行重复,以鳗鱼粉和对虾0号料以3:1混合兑水调成粘稠状作为饵料。铁笼的规格长×宽×高为1 m×0.4 m×0.8 m,放养密度为10尾/0.4 m2,养殖周期60天,实验结束时起捕铁笼内存活的实验鱼,进行计数和体重、体长测量,取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在养殖前后采取样地基底土壤做理化性质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性状:红树林林下投饵组和光滩投饵组存活率均为35%,红树林林下不投饵组的存活率为32.5%,光滩不投饵组的存活率为22.5%;红树林林下投饵组的增重率(55.82%)>光滩投饵组(10.17%),红树林林下不投饵组的增重率(20.81%)>光滩不投饵组(1.65%);红树林林下投饵组的体长增长率(26.34%)>光滩投饵组(17.91%),红树林林下不投饵组的体长增长率(22.21%)>光滩不投饵组(10.24%);红树林林下投饵组的特定生长率(0.74%/t)>光滩投饵组(0.16%/t),红树林林下不投饵组的特定生长率(0.31%/t)>光滩不投饵组(0.03%/t);在肥满度上,红树林林下投饵组(1.31g/cm3)>光滩不投饵组(1.28 g/cm3)>红树林林下不投饵组为(1.12 g/cm3)>光滩投饵组(0.87 g/cm~3)。2、肌肉营养成分:各实验组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均较高(74.65%-86.15%),粗脂肪含量较低(0.89%-1.63%),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并且红树林下两组实验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高于光滩养殖的两组实验鱼;各组实验鱼的氨基酸总量(71.72%-84.52%)、鲜味氨基酸总量(29.03%-32.57%)、必需氨基酸总量(27.47%-34.14%)、非必需氨基酸总量(44.25%-50.37%)均以池塘养殖鱼最高,光滩投饵组最低,红树林下养殖两组分别高于光滩养殖两组;各组实验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较高在66.83-79.96之间,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蛋+光)氨酸,F值较高在2.17-2.24之间,肌肉蛋白质基本上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要求,且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各组实验鱼的肌肉均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红树林下养殖两组实验鱼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EPA+DHA)含量均分别高于光滩养殖的两组实验鱼。3、土壤理化特性:红树林林下人工笼养中华乌塘鳢对其基底土壤中的总有机质、总氮、总磷存在影响,投饵组的影响较为显著,对pH值和盐度影响较小。综上所述,红树林下养殖中华乌塘鳢在养殖性状和营养成分与光滩养殖比较均具有一定的优势。红树林下养殖的中华乌塘鳢比光滩养殖口味更鲜美,营养价值更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促进红树林保护和当地渔民滩涂养殖矛盾的解决,对红树林的保护和渔民的滩涂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