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2)评价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可行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取调经汤(大黄、黄连、当归、川芎、熟地、杜仲、山药、山萸肉、茯苓、枸杞、菟丝子)为基本药物+西药排铜为主治疗,对照组取西药排铜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观察相关指标变化:24H尿铜,性激素,子宫内膜厚度,月经症状积分值及月经不调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对比分析两组药物的疗效差异。(2)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计量资料实验数据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结果:P取双侧,当P<0.05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当P<0.01时,表示在统计学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当P>0.05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无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分析:(1)24H尿铜排出量:在静脉排铜的第四个疗程中两组患者24H尿铜均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表明调经汤+西药排铜效果优于西药排铜,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性激素FSH、E2、T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SH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FSH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2同样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相对对照组升高明显,表明调经汤+西药排铜改善E2计数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T值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内膜厚度: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厚明显,表明调经汤+西药排铜效果优于西药排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月经不调中医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值均有所下降,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经不调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完成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68%,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经两组单向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三个月治疗后,调经汤+西药排铜治疗月经不调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排铜。2.安全性指标分析:(1)血常规WBC、RBC、PLT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排铜药物有降低WBC计数的作用;治疗后治疗组的RBC、PLT轻微升高,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RBC、PLT轻微降低,与治疗前对比也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ALT、AST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对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经汤可以改善肝功能。(3)肾功能BUN、Scr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UN、Scr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组间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经汤+西药排铜和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患者月经失调、性激素、子宫内膜厚度、24H尿铜均有所改善,尤其调经汤+西药排铜效果相对单独西药排铜效果显著,起效快;通过本研究证实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是治疗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失调的有效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