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涣散”的时代,多任务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更喜欢也更擅长于同时做几件事情。多任务行为作为一个旧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在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其意义被重新发现。近年来,由于对交通安全、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关注,多任务行为在认知心理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传播学领域中,有限的多任务行为研究,也多将关注焦点置于多任务行为的负面影响方面,而直接关注多任务行为本身的研究并不多见。此外,大部分多任务行为研究都是基于线下,或线下线上互动的视角,基于线上的多任务行为研究同样不多。本研究将关注基于线上的大学生互联网使用中的多任务行为。多任务行为有即时同步和非即时异步之分。在本研究中,将重点关注非即时异步的多任务行为,即任务切换,也就是“接二连三地从一个任务向另一个任务进行切换的过程,而不是同时执行两个或多个任务”。以往研究中,对于互联网任务类型的划分,并没有被一致认可的方法。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文具体的研究背景,本研究将互联网使用中的任务分为认知类、情感类和社交类三种。研究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南京大学145名学生的调查,力图描绘大学生互联网多任务使用行为的基本图景——任务切换路径是否有迹可循?大学生的个人差异怎样影响互联网多任务行为的表现?问卷主要用来测量被试的个人差异因素,包括外倾性、神经质、感觉寻求、自我效能感、焦虑。而认知风格、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则通过单独的测试或计算机实验程序得到。实验共包括九组,包括八个实验组和一个参照组。其中,情感类任务作为主任务包括强烈正面情绪组、强烈负面情绪组、微弱正面情绪组、微弱负面情绪组四组实验。认知类任务作为主任务包括低认知难度组、高认知难度组两组实验。社交类任务作为主任务包括低社交难度组、高社交难度组两组实验。实验的主要部分是要求被试在一小时内完成给定的任务,八个实验组的任务各不相同,完成时间都在15-25分钟,这样使被试能有充足的时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任务切换。研究结果显示,在情感类、认知类、社交类三类任务中,情感类任务更倾向于向认知类任务切换,认知类任务更倾向于向情感类任务切换,而社交类任务向情感类任务和认知类任务切换的可能性差异不大。在实验的不同组别之中,认知风格、工作记忆广度、外倾性、神经质、焦虑均与被试的任务切换次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外倾性、神经质、焦虑均与被试的任务完成质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还对实验结果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