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和劳动者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支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为和行为载体。随着劳动力供给市场的过剩和需求市场的相对不足,就业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许多学者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并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则是从供给的角度,研究中国的劳动力参与情况。 劳参率是一个社会劳动参与情况的重要指标。某群体的劳参率则表示该群体劳动参与情况。对特定群体的劳参率差别进行分析,探讨形成差别的原因和影响劳参率的因素。同时,通过对劳参率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可以揭示劳参率的变动规律和趋势,并基于对此的认识,展开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劳动力供给是一个经济现象,是为社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也是为了获得收入,还是为了使自身得到发展。所以本文通过以上三个角度对劳动力供给这一经济现象进行评价。 本文以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围绕劳参率展开关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的问题分析。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相关理论及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对我国1982、1990、1995和2000年的劳参率状况(包括各群体的劳参率)及特征做以描述,为全文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基础资料;承接上一部分,第三部分进一步对劳参率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和对策;通过第三部分的分析,第四部分则总结劳参率影响因素;全文用了大量笔墨围绕劳参率对我国的劳动力供给进行分析,那么如何评价在此劳参率水平的劳动力供给呢?本文第五部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分别从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与积累、劳动者发展这三个角度评价劳动力供给效益,作为劳动者发展的重要反映,本文又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就业结构的描述,对劳动力供给进行补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