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看法:1)学习者的二语水平越高,越不易受母语影响,在使用目的语时出现语用迁移的情况越少,二者呈负相关;2)学习者的二语水平越高,越容易把母语表达方式和内容融入目的语,出现语用迁移的情况越多,二者呈正相关;3)二语水平和语用迁移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时出现语用迁移的差异并不明显。
本文通过对比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请求语来研究二语水平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本研究试图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实施请求语时,其语义程式的频率和内容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出现了语用迁移,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是否会影响其请求语的语义程式的频率和内容?3)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研究的受试共分为4组:37 名母语是汉语在校大学生(NC),17 名母语是英语的澳大利亚人(NE),71 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包括40 名低水平学习者(CEB)和31 名高水平学习者(CEA)。语料来自于受试完成的语篇补全测试结果。然后按照Blum-Kulka,House and Kasper (1989)提出的请求策略进行分类,从受试对某一策略的使用频率和具体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学习者用目的语表达的请求分别同中国人用汉语及美国人用英语做出的请求进行比较。根据Takahashi & Beebe (1987)和Beebe et al.(1990)分析语用迁移的方法,确定学习者在使用某种语义程式时其频率是否出现了语用迁移。
本文对由于听话人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的语义程式的频率的语用迁移进行了分析。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和请求难度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了由于社会地位不同造成的语用迁移,分四种情况: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近(-D)以及请求难度低(L);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远(+D)以及请求难度低(L);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远(+D)以及请求难度高(H);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近(-D)以及请求难度高(H)。
由于受试使用了相同的语义程式并不意味着其内容也相同,因此本文分析了受试实施请求时使用的原因(grounder)、疑问句(query preparatory)和礼貌标记语(politeness markers)时,这三种语义程式的内容的不同之处。结果表明高水平学习者和低水平学习者在使用这三种语义程式时,其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和汉语为本族语的受试相似,而与英语本族语者的表达方式与内容有较大的差异。进一步说明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者使用的语义程式的内容也发生了语用迁移。
研究结果表明语用迁移存在于不同语言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言语中,在用英语表达请求时,高水平学习者使用的语义程式的频率共出现了65次语用迁移,而低水平学习者则出现了64 次语用迁移的情况。高水平学习者和低水平学习者在面对与自己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实施请求语时出现了语用迁移,而且二者出现语用迁移的次数相同,各出现了2 次,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用目的语实施请求时,他们使用的语义程式出现的频率及其内容都出现了语用迁移,由于两个不同水平组的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请求时,他们使用的语义程式及其内容出现语用迁移的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本文认为二语水平和语用迁移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最后,本文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在课堂环境下语用教学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