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了解高校教师的压力源、压力状况,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现况。(2)探讨高校教师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深化和完善高校制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及以国外专家学者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设计适合本研究人群的调查问卷,以武汉市三所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为调查基地,对在校任职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文科、理科、工科、医科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每层分别随机抽取2个学院,共8个学院,并以这8个学院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高校教师压力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及高校教师应对方式量表四部分。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各学校领导老师配合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由调查员将调查表发给教师,用统一的导言介绍填表的方法,要求被调查者当场填写。本次研究拟调查各学院教师数70人,总计560人左右。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53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1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19份,占总调查人数的97.92%。其中男性346人,女性173人,男女的比例为2:1。利用SAS8.1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以频数分布和均值来描述高校教师常面对的压力、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以及身心健康程度。以相关分析来了解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存在,并且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压力量表和高校教师应对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同时对519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从总体来看,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受不高,70.91%的高校教师的感受到压力,压力程度界于较小和较大之间,23.31%的高校教师没有压力或压力较小,而感觉压力很大的教师只占5.78%;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有83.62%的高校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73%的高校教师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师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他们感受到的压力。(2)“工作负荷”、“学校管理及制度”、“社会因素”和“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教龄、职称和目前健康状况不同的高校教师在大多数压力源维度上存在差异。(3)高校教师多采用“积极认识直接集中资源行动”和“工具性社会支持”的积极应对方式。男教师和女教师、不同工龄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压力应对方面存在着差异。(4)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国内普通人群。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躯体化、敌对、焦虑及其它等方面的症状。不同群体的教师在症状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婚姻状况和目前健康状况不同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5)大多数压力源维度与应对方式都有显著相关,除了社会因素压力源与恐怖因子没有相关性外,其它所有压力源维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显著正相关,“心理行为解脱”、“精神寄托”等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存在显著正相关。(6)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性别、目前的健康状况、工作压力源中的“个人特质”和“工作负荷”、应对方式中的“积极认识直接集中资源行动”、“心理行为解脱”、“精神寄托”和“否定”。其中,个人特质影响最大。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教师要好,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心理健康水平也差。来自“工作负荷”、“个人特质”方面的压力越大以及在面对压力时经常采用“心理行为解脱”、“精神寄托”和“否定”的方式可明显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而经常采取“积极认识直接集中资源行动”来应对压力,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论高校教师的主要压力源是“工作负荷”、“学校管理及制度”、“社会因素”和“个人职业发展”。高校教师在面临压力时最多采用的应对方式是“积极认识直接集中资源行动”和“工具性社会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高校教师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表现出强迫、抑郁、躯体化、敌对、焦虑及其它等方面的症状。压力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结果发现,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压力源中的“个人特质”和“工作负荷”、应对方式中的“积极认识直接集中资源行动”、“心理行为解脱”、“精神寄托”和“否定”。因此,全社会应当关心教师,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低的问题,不仅要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高校教师的压力,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管理要为教师“松绑”,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心理环境;同时,作为教师个人也要正确认识压力,运用适当的应对方式,减轻压力感受,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