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连续7年扩招,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并对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迫切需要通过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制加以解决。
高等教育融资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及其产品的性质与定位。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高等教育既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也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而是兼具二者特点的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产品的提供,应采取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在个人付费的同时,由政府通过财政给予补贴。从公共选择理论得到的结论是:为提高高等教育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宜采取多种主体、多种方式进行生产和提供的方式。高等教育市场理论及实践说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和高教产品的生产,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对市场化带来的外部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第三部门理论是分析高等教育的一个全新视角。按照这一理论,高等教育属于第三部门,是特殊的非营利性组织,也是本文研究高教融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融资的历史和现实看,国家和市场的力量对高教发展及其融资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以美国、英国、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高教大国引入成本分担理论,普遍实行收费政策,并加强大学与工商的联系,大力开拓政府拨款以外的经费来源渠道。90年代中后期,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下降和多渠道筹资融资体制的建立,特别是来自学生及其家庭的学杂费收入的增长,反映了高等教育融资多元化的显著倾向。
与融资体制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学校办学自主权迅速扩大,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形成。
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融资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面临现实的困境。在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以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为主的“二元”收入结构以及巨额银行债务,反映出财政对高等教育保障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公立高校融资在地区间、部门间、校际间存在的“非平衡性”、学校的收费冲动、贫困生与教育公平问题的凸现,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融资的体制性缺陷体现为四个方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高教投资行为缺乏制度性的激励和约束;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事权与财权长期不统一;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产业化倾向产生的消极影响;非财政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融资更加偏向于学费。解决上述问题,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融资体制,需要在科学定位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解决好参与高等教育融资各方的关系问题,建立公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机制。
公立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公立高校是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非营利机构。必须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质出发,需要按照教育的受益情况在不同受益者之间进行成本的分担。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应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其中,政府应当成为公立高校成本最主要的负担者和补偿者,并确保财政拨款在公立高校预算中占据应有的比重。在当前公立高校融资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应当更加强调政府对公立高校投入的主要责任;企业负有支持高等教育的义务和责任,需要拓展社会捐赠渠道,发挥企业和社会作为高等教育受益者的成本分担功能;大学生及其家庭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理应在高教成本分担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对高教成本的分担,必须考虑社会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依据成本和受教育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学费标准。同时,要通过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
公立高等教育融资体系中,应当切实发挥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要完善公立高校财政保障的法律制度,调整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财政责任,建立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建立政策性教育金融机构,拓展高等教育财政的社会资金筹集渠道。同时,要改进公立高校财政拨款方式,提高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当前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从技术上难以准确计量,高校会计环境不成熟,生均成本呈现不断增长之势,以及学费依据成本的比例难以合理确定,因此,解决当前高校收费偏高的问题,需要采用新的思路。本文提出,以“目标成本”概念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进行修正,作为国家关于合格高校的最低投入标准。学费标准,应依据“目标成本”的一定比例(如25%),并主要考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基尼系数),适当考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高等教育供求关系、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目标成本”由学费承担后的剩余部分,则应主要通过争取社会捐赠以及政府财政投入来负担。在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引入收费制度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国家贷款的有效性问题。
公立高等教育融资,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参与民办兴办民办教育;二是实行公立高校资产证券化:三是采用BOT项目融资;四是开展委托贷款;五是运用信托贷款;六是积极开展社会捐赠。
负债是中国高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问题。高校负债的形成,源于扩招后的资金短缺、国家投入不足和融资渠道单一,高校与银行的投机心理以及政府的鼓励。通过对四川高校贷款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的贷款规模已使高校面临着巨大压力和财务风险,需要尽快构建高校贷款的风险管理体系、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针对日益严重的高校债务问题,政府应切实加大投入,强化监督,扩大高校自主权;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对高校贷款实行全过程监控;高校应主要通过自身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
当前,公立高校融资和财务管理中存在失范和失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权力配置与运行上存在问题。为此,必须适应融资主体多元化趋势,建立多元投资的高校法人财产制度;根据产权结构和利益相关性,构建高校新的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设立财务总监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公立高校实行财务监督,健全和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解决高校财务决策非专业化的问题,从而构建新的高校财务和融资治理结构,为高等教育融资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