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新生树鼩接种低拷贝数的人HBV血清,优化树鼩慢性感染人HBV模型;通过观察树鼩感染HBV后体内免疫相关因子IFN-γ及TNF-α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HBV感染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反应机制,以及通过调节免疫环节来优化树鼩感染HB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新生树鼩感染人HBV模型的优化,主要内容有:新生树鼩句经双侧大腿皮下接种低拷贝数(103copies/ml)人HBV血清,8周后定期以ELISA和PCR方法动态观察树鼩血清和肝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的消长,同时观察树鼩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第二部分分析树鼩感染HBV后体内免疫相关因子IFN-γ及TNF-α的水平,主要内容有:18只HBsAg和/或HBV DNA阳性的树鼩设为感染组,6只同期未接种HBV的正常树鼩为对照组。对所有动物的血清和肝组织标本开展如下检测: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 (qRT-PCR)检测免疫相关因子IFN-γ及TNF-α在肝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组织中IFN-γ及 TNF-α的表达情况;③应用ELISA动态观察树鼩接种HBV后第8、12、16、20、24和28周时外周血的IFN-γ反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观察期内28只新生树鼩接种后的结果为:①血清ELISA结果显示,自接种后第8周血清样本均陆续检出HBsAg阳性(28/28,100% ),且呈持续波动,HBsAg持续阳性时间最长达22周,大部分动物20周后HBsAg转为阴性;其中,8只(28.6%)不同时间出现HBsAb阳性,呈一过性表现;4只(14.3%)动物可检测到HBeAg阳性;5只(17.9%)检出HBeAb阳性;2只(7.10%)检出HBcAb阳性。②血清或肝组织PCR结果显示,自接种后第8周血清中即可检测到低水平HBVDNA病毒拷贝数。此后,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病毒拷贝数呈现下降趋势,直至接种后第24周,所有动物血清中均检测不到HBVDNA;肝组织中共9例(32.1%)样本检出HBVDNA,且呈现低水平(101~103/ug肝组织总DNA),仅1只动物血清和肝组织中同时检出HBVDNA。③动物肝组织HBcAg表达及主要病理改变有:HBcAg阳性细胞可在多数动物肝组织中(60.7%,17/28)表达;大部分肝组织可见肝细胞浊肿,肝小叶内可见少量单核或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个别点状坏死;小部分肝组织未呈现明显病理及组织学改变。第二部分18只感染组与6只正常对照组树鼩免疫相关因子水平:①qRT-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IFN-γmRNA表达水平(0.291±0.098)高于对照组(0.096±0.046),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感染组TNF-αmRNA的表达水平(0.542±0.163)高于对照组(0.411±0.096),但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树鼩肝组织内IFN-γ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6.7% (12/18)和0% (0/6),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TNF-α蛋白在感染组和对照组树鼩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8.9% (16/18)和 16.707% (1/6),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③ELISA动态观察外周血IFN-y与TNF-α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树鼩在任何时间点均未检测到IFN-γ及TNF-α表达;感染组各个时间点IFN-y与TNF-α虽均有低水平检出,但都在试剂盒检测阈值之下。结论1.低拷贝数(103copies/ml)人HBV血清能避免接种后迅速激活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而清除病毒,提高树鼩血清HBsAg的检出率及延长HBsAb的出现时间,有望提高树鼩慢性感染HBV率。2.树鼩在感染HBV过程中有与人类相似的血清学转换过程及肝脏病理变化,是研究人类感染HBV相关领域的较理想的模型动物。3.感染HBV的树鼩体内免疫相关因子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树鼩,提示树鼩感染HBV后肝内通过上调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而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在清除病毒以及影响病毒感染进程起一定作用,即树鼩感染HBV后可能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免疫应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