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朝鲜朝宣祖—光海君时期的文人柳梦寅(1559~1623年)在1609年第三次出使中国时所作的汉诗集——《朝天录》为中心,从“‘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即‘自我’对异国即‘他者’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诠释的情况”这一理论出发,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柳梦寅出使明朝的过程和个人性格特征,对诗中所呈现的明朝形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诗中蕴含了作者对明朝怎样的意识。为此,本文在第2章中对柳梦寅的生平和《朝天录》的创作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特别强调柳梦寅多次担任地方官,且先后三次出使中国的经历。同时,对柳梦寅文学和思想方面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第3章中,以《朝天录》为文本,对诗中体现的从自然景观到风土人情,以及文物制度等包罗万象的明朝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丰富的形象中体现了柳梦寅对明朝社会方方面面有怎样的认识。第4章中,对使行过程中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对明朝的意识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究柳梦寅在《朝天录》中体现的明朝形象和作者的对明意识。明朝形象方面:《朝天录》中表现的明朝形象充满了异国风情。总体上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形象,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的富国形象,掌握先进文物和制度的强国形象。尽管《朝天录》中也有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描写,但作者只关注于他们可怜处境本身,并没有对此进行强烈的指摘或批判。作者的对明意识方面:作者对明朝的意识大体上可以分为羡慕,异质感以及疏离感,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朝天录》中对辽阔的自然景观,繁华的市场,先进文物和制度等方面的描写中充斥着诗人对明朝的歆羡之情;而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和纷繁杂乱的宗教文化时,诗人也表现出难以接受的异质感;踌躇满志的柳梦寅在明朝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因门禁制度的限制和语言不通等障碍屡屡受挫,也尝尽了被异国排斥的疏离感。本文旨在探究《朝天录》中体现的明朝形象和作者对明朝的意识,对《朝天录》中收录的252首诗进行观察,而后对其中代表性强的诗作进行更为系统且详尽的分析。从这点看来,本文填补了以往《朝天录》研究中的空白,具有独创性。此外,本文对研究柳梦寅和以柳梦寅为代表的朝鲜前期文臣的对明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