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在西方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寻求一个可量化的政策绩效评价工具,对政策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考察。生态效率作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手段,可以综合反映生态文明政策绩效。因此,论文以生态效率和生态文明政策绩效为主要关键问题,通过不同的环境模型,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指标,提出生态文明政策绩效评价的技术体系和指标,主要成果如下:1.对生态文明政策的演化进行定性分析,将政策划分为早期探索(1949年-1971年)、初步开创(1972年-1978年)、稳定发展(1979年-1991年)、基本形成(1992年-2011年)、不断深化(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2.运用引入环境容量和风险态度因素的改进比例DEA模型,以及引入环境影响因素的SFA模型,对“十二五”期间长江干流及裕溪河、南淝河、派河、杭埠河、丰乐河等长江支流流域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位于不同区域的生产型企业生态效率不同,这既与生态文明政策的投入有关,也与区域本身的环境容量和风险态度有关,因此,对生态文明政策应当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机制,体现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定位。3.在对生态效率指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引入环境价值,构建基于DEA-BP网络的生态文明政策经济影响预测混合模型,对2003-2016各省级区域的生态文明政策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并尝试预测“十三五”环境规划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生态效率不同的地区,可以通过不同的政策策略调整政策绩效。4.通过对生态文明政策的绩效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政策绩效的八点建议:一是推进生态文明立法;二是健全生态文明的组织决策机制;三是建立生态文明经济政策体系;四是健全政府对利益的协调机制;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六是健全生态文明政策监督机制;七是健全生态文明政策绩效评价机制;八是深化配套制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