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以N市为例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482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低收入的人群纷纷加入到流动摊贩的队伍中,城市流动摊贩的经营活动造成了交通堵塞、环境卫生等问题,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作为我国城市治理中的一个棘手难题,流动摊贩治理难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N市流动摊贩的治理现状,以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调查法为依据,分别从城市管理者、流动摊贩、社会公众三种视角对流动摊贩的群体特征、生存现状以及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剖析了N市流动摊贩治理所存在的困境,对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探究,通过学习国内外流动摊贩的治理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完善N市流动摊贩的治理模式。
  研究表明,流动摊贩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鉴于N市某些城管人员的执法程序不规范,摊贩的生存权与城管的执法权发生冲突,公众对城管的认可度不高,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可以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方面去探究流动摊贩治理难的根源。从内部因素来讲:一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偏颇;二是相关制度的障碍。从外部因素来讲:一是城管执法的体制不完善,法律地位不明确;二是城管执法方式问题;三是执法程序规则缺失;四是城管执法中的违法现象与监督不力。
  在国外,日本东京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流动摊贩进行管理;新加坡不仅设立了摊贩中心,还推行了犯规记分制和摊位分级制度;印度承认摊贩的合法地位,允许在禁摊区以外的地方摆摊。通过国外地区的对比分析,为N市流动摊贩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国内,武汉的流动摊贩社区“一照式”备案治理;温州的流动摊贩公司运作治理;北京以人为本,从源头治理,对N市的流动摊贩治理同样起到了启示作用。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流动摊贩治理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在比较和分析中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流动摊贩治理模式,运用善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紧密结合N市流动摊贩治理实践,提出相应地对策。转变政府职能和治理理念,提高社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民生;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流动摊贩合法化提供保障;完善城管执法手段和方式;加强摊贩的自身教育;构建多方参与互动治理模式。希望创新流动摊贩的治理思路,构建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治理N市流动摊贩的长效机制。
其他文献
目前在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为了维持全球气候平衡,确保人类的生存安全,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展开行动致力于遏制碳排放的急速增长。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必然会造成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当下中国碳排放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一,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成为了国家、地区和每个城市寻求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
学位
为控制ニ氧化碳排放、建设生态文明,我国积极采取行动进行节能减排,减排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建筑部门,其中又以公共建筑最为突出。因此,对公共建筑的碳排放进行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控制碳排放的方法,自提出以来就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得到实践,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碳交易机制可有效控制碳排放,激发环境资源的价值。因此,本文以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碳交易机制的
学位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最严峻和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直接碳源。土地承载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土地整治作为土地利用活动重要的一环,显著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此大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与碳排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长时间以来,土地整治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
学位
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发展十多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建设进步飞快,通过考试方式录用公务员已经被广泛接受,公务员录用考试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也基本实现了“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持续开展为我国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促进了我国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人才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激发了政府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原有的录用考试存在一定弊
学位
伴随着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中国的城乡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乡村作为城乡系统的重要组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发展出现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展振兴美丽乡村,以推动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城市和乡村地域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深入探究乡村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可以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来对乡村地区
水稻作为我国的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它的种植面积变化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也是国家和区域制定粮食政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的获取水稻生产信息,正确及时地掌握农作物生产状况,对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全世界共有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淡水资源被用于稻田灌溉。此外,稻田也是甲烷(CH4)的重要来源,对全球温室效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范围水稻种植
学位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穿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农地流转在被提出之初,被寄予了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厚望。然而随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农地流转规模增速和农民收入增长增速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农业经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农地流转可能陷入“内卷化”和收入增长效应疲软的双重困境。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时期乡
学位
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身体健康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面向家庭尺度的农村能源消费问题是反映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一直以生物质能源作为主要的生活能源,不仅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还造成了森林砍伐、土壤侵蚀、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推动农村地区能源消费转型已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要求回归田园、亲近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在大量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年)》中明确了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然而农家乐空间分布现状不清、缺乏空间规划、节约
学位
近年来,我国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减少和消除贫困的工作,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使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贫困问题在残疾人群体中依然十分突出,其中农村残疾人尤为明显。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残疾人在生活或死亡中比其他普通人存在的障碍要更多,在基本生存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社会也并没有广泛关注残疾人的个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