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部公房(1924年—1993年)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大家,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盛誉。1948年安部凭借长篇小说《终道标》走上日本文坛。此后,他相继发表了《赤茧》(1950年)、《墙——卡尔玛氏的犯罪》(1951年)、《砂女》(1962年)、《他人的脸》(1964年)、《箱男》(1973年)、《樱花号方舟》(1984年)等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其中,《赤茧》《墙——卡尔玛氏的犯罪》《砂女》先后获得了战后文学奖、芥川奖及读卖文学奖。《砂女》更是荣获法国最优秀外国文学奖。安部文学在日本、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其本人更是一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候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知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就将安部公房和卡夫卡、福克纳并列为世界三大作家。大江曾认为如果安部可以长寿一点的话,那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将不是自己,而是安部公房了。由此可见安部公房在日本文坛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安部公房作为优秀的存在主义作家,其作品深入探究了现代人的存在行为和存在意义。阅读和研究安部作品对于在机械重复的现代生活中日渐迷失自我,急需在生存困境中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和意义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安部文学是极其必要和有意义的。然而,与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备受瞩目的大江健三郎相比,笔者注意到国内关于安部公房的研究还较少。一些研究者从安部作品中出现的单个的象征物,例如:沙、墙、故乡、失踪者等推开来探讨安部作品中的存在哲学。譬如,辽宁大学的章明《试论安部公房作品中的“沙漠”思想》(2009)一文围绕“沙漠”探讨了安部文学中的沙漠情结及其象征意义,并揭示了关于“沙漠”的存在哲学。另有一些研究者拿安部作品和卡夫卡等国外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相比较,以此来说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对安部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从安部作品中找出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子。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蔚在《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2006)中也提出“重层空间”和“反转视阈”,但王蔚氏认为安部以此将自我寻找引向了“无常“的存在体验。这与日本传统文学中“人生无常”观十分相似。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安部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仅此却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将在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求安部公房的存在主义文学世界。本文将以安部公房的存在主义代表作《砂女》为研究对象,并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通过对其文学背景进行分析,包括作者个人背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等,来深入探讨安部公房存在主义文学中现代人的存在行为和存在意义。本文认为,小说《砂女》构建了一个“麦比乌斯环”式的物语空间。这个二重的反转空间连接了现实和虚幻两个世界。男主人公可以说是安部的化身和现代人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迷失并渴望逃离,于是在虚幻的物语空间中进行自我寻找。从现实到虚幻,主人公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的自我寻找虽然只是在一个无限的循环的空间里的摸索,看似永无止境且毫无希望。但是安部凭借乐天的性格、克服困境的勇气以及从绝望中发现希望的生存智慧,从自我迷失到重新找到了新的自我。日本著名评论家佐佐木基一就曾表达过与本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小说《砂女》将描写现代人孤独的角度从否定的、消极的转换为肯定的、积极的,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佐佐木基一、昭和56年:567)这也正是本文要论述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