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社会比较下的人格内隐社会认知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su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隐理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的特质的一种内在观念系统,根据个体对特质属性变与不变的看法,内隐理论可以分为实体论和渐变论。它作为一个反应个体差异的变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纳入到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表明内隐理论影响着人们对有关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过程。同时,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比较而获得的相对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混沌模糊的,它是以特质为载体。人格特质是众多的特质中最重要、使用得最为广泛的特质。人们的社会认知具有外显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很多研究者对社会认知的内隐性比较感兴趣。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大都是在自我和相对他人两者之间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而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更为复杂,为了揭示复杂社会比较条件下人们有关人格社会认知的内隐性倾向,本研究设置了多重社会比较情境,将内隐理论变量纳入到研究中,通过实验1和实验2对个体人格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探究。   根据实验的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个体对不同程度的相对他人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将积极特质与自我以及亲近他人相联系的态度倾向,而对陌生他人则倾向于将消极的特质与其联系。   (2)在多重比较的复杂情境下,实体论者在人格内隐社会认知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地快于渐变论者做出特质判断。   (3)人格特质效价对人格的内隐社会认知有显著作用,三种比较背景下,被试对人格的认知具有积极效价反应的倾向性,具体表现为被试对积极效价词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其对消极效价词的反应时。   (4)比较的关系类型对人格的内隐社会认知有显著作用,其中在自我与陌生人比较的条件下,被试在内隐态度上更倾向于将积极的人格特质词和自己相联结,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认知与评价,并且这种倾向性要大于在自我与朋友比较的情况下,而在自我与家人的比较情况下,不但没有出现这种倾向性,而且出现了与之相反的趋势。   (5)内隐理论、社会比较的关系、人格特质效价三者之『自J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其他文献
我国跳远项目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多名跳远选手的成绩均进入世界前十,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跳远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倒退现象。因此,现
长期以来,中锋的强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篮球队是否世界强队的重要标准,“得中锋者得天下”是篮球这项巨人运动的一条规律。2009年,因为中锋姚明的受伤缺阵,导致国家队在第25届
18世纪的美国革命不仅催生了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国家,同时也孕育了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作为爱国志士之一,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强烈的赤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变课程内容、改变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对人才模式的新探索。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实践必须注重“以人为本”,
孝、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几千年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中学生的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国
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趋势加大了人们对竞技体育所蕴涵的巨大社会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引发的竞技体育纠纷与同俱增。那么解决此类纠纷的最佳途径便是什么呢?世界许多竞技体
心理学历史虽短,但过去长远。心理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研究一直处于“西趋亦趋,苏步亦步”的境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