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当代信用货币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电子货币便是其中的一种。相较于传统的货币,如贵金属、银行券和纸币,电子货币是一种虚拟货币,摸不着也看不到,因为它的存在和运用依赖一定的实物载体。电子货币所具有的支付便捷、交易费用低、突破时空限制以及流动性强等这一系列优势使得其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大。实际上,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相比,它的运用范围更广。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不仅影响着微观主体的交易方式,同时对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基于理论分析可知,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影响货币供给的构成也会增加货币供给的存量,相反地,它会降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因此,本文选取我国2006年到2014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电子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通货膨胀为因变量,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以及通货膨胀的滞后期为自变量。实证结果表明,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以及通货膨胀的滞后期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在电子货币的影响下,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的趋势。因此,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角度来看,电子货币在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由此可知,电子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正向效应也有负向效应,但它的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因此,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总体上会引起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主要的是完善对电子货币的统计,制定衡量电子货币的标准,更加精确地衡量电子货币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在货币电子化条件下,电子货币已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银行或政府制定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时应把电子货币这一因素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