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石丹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自身前后疗效;通过建立大鼠PLGC模型,观察石丹颗粒对PLGC大鼠胃粘膜病理改善情况,观察对NF-κ B p65阳性表达部位及程度,组织中NF-κ B p65、IKKβ蛋白含量的影响,揭示石丹颗粒对PLGC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包含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两部分。根据临床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入组30例PLGC患者,均予石丹颗粒水煎剂治疗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病理表现等。实验研究将7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分笼饲养,随机分成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60只用MNNG为主的综合造模法(150ug/mlMNNG每只5ml/kg灌胃,含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饮用0.1%氨水),第28周末造模成功。第29周始,空白组10只继续予标准饮食喂养至实验结束。将造模组剩余的大鼠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2ml/只/d灌胃;西药组予维酶素悬浊液3ml/kg(即维酶素0.3g/kg/d)灌胃;石丹颗粒低剂量组(14.04g/kg/d),中剂量组(28.08g/kg/d),高剂量组(56.16g/kg/d)灌胃。治疗阶段持续12周后处死取胃组织标本,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采用免疫组化测定NF-κ B p65阳性表达部位及表达程度;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胃组织NF-κ B p65、IKK 3蛋白的表达。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1)30例CAG伴PLGC患者在予石丹颗粒水煎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综合疗效判定示总有效率73.3%。(2)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达93.3%;(3)胃镜病理:本方对胃粘膜萎缩、肠化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对上皮内瘤变有一定改善作用。实验研究结果示:(1)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食量正常,体重稳定增长。造模组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进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甚至消瘦。第29周予药物干预后,大鼠的一般状态较前好转。(2)大鼠胃粘膜病理观察:空白组大鼠腺体形态规则,排列整齐,层次完整;模型组大鼠粘膜层明显变薄,固有腺体数量减少,可见有肠上皮化生,个别腺体呈非典型增生;石丹颗粒组及西药组大鼠胃粘膜结构完整,厚度适中,腺体排列尚规则,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个别可见腺体萎缩、肠化,未见异型增生。(3)各组大鼠胃黏膜上皮NF-κBp65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F-κBp65阳性细胞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石丹颗粒组及西药组NF-κ Bp65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石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依次降低,其中低剂量组略高于西药组(P<0.01);中剂量组与西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p65及IKK β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65、IKK 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与石丹颗粒高剂量组p65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石丹颗粒组及西药组p65、IKKβ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石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p65、IKKβ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下降,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西药组与石丹颗粒中剂量组p65、IKKβ蛋白表达水平相似,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观察部分显示石丹颗粒能有效改善PLGC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胃粘膜萎缩、肠化有明显改善作用,对上皮内瘤变的逆转作用尚不十分明确,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石丹颗粒对PLGC大鼠胃粘膜病理有明显改善作用,不同剂量组之间存在量效差异,随着浓度增加,效果更显著;(3)石丹颗粒治疗PLGC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KK的表达,减少NF-κ B的异常激活,阻断核转录途径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