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研究生认知的角度,了解导师的指导行为及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并探讨研究生人格、应对及心理韧性在导师指导行为和研究生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作用路径。对象和方法1.抽样方法和研究对象先按照全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进行分层抽样,尽量兼顾院校类型,取得28所高校为调查单位,拟每个地区抽取300名研究生。同时通过所在区域的调查者提供其他院校具有相同特征的研究生人群线索,联系后进行调查。共抽取1500名研二、研三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在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进行现场调查。由于研一年级主要是课程学习,与导师接触不多,故不作为被试对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203份,回收率为80.2%。其中,有效问卷1168份,有效率为97.1%。调查样本中,男性543名,占46.5%,女性625名占53.5%;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4.81±2.03岁。2.评定工具采用的问卷包括:(1)自编导师指导行为调查问卷。参考侯艳飞编制的高校教师指导行为问卷,并根据导师指导研究生行为特点编制初稿,共15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后采用CR值和题总相关的项目分析方法,经过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问卷9个条目,提取工具性指导和情感性互动2个因子。工具性指导,即站在学生立场,期望导师传授知识,提供学术支持,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情感互动是指学生期望与导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得到导师肯定、包容和照顾。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21。工具性指导因子的a系数为0.791,情感性互动因子a系数为0.675。(2)心理症状量表(SCL-90)、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这几个量表经信效度检验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3统计方法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AMO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结果1.研究生阶段压力最大的事情比例前三位分别是:学习科研,经济和工作选择。43.2%的被试与导师每月仅有1-2次的交流。17.3%的被试曾与导师发生过冲突,其冲突原因中37.9%和26.6%是因为“科研课题”和“个人价值观不同”引起。发生冲突时,51.7%的被试“选择自我调节”,14.3%的研究生选择“求助他人”。2.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的不合理行为有:“忽视研究生科研想法(44.7%)”、根据自身利益决定研究生发表论文署名(38.0%)、导师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到研究生身上(22.9%)、“对某个研究生表达过分亲密的行为(16.8%)”。3.研究生SCL-90结果显示,研究生人群中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31.1%。其中,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因子是抑郁、强迫和焦虑。研究生SCL-90得分除抑郁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和青年常模外,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且在各个因子上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独生、硕博、年龄、是否有子女和是否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均没有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抑郁因子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各因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较女性要高。被试是否与导师发生冲突在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上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导师发生过冲突的研究生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较未发生冲突的研究生。4.研究生CD-RISC量表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各个因子和总分与SCL-90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以研究生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心理韧性的三个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有“力量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力。5.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生积极应对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P<0.01),而消极应对与SCL-90呈正相关(P<0.01)。以研究生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的两个因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两个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都有显著预测力。6. EPQ-RSC量表结果显示,外向性和掩饰性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P<0.01),而神经质和精神质因子与SCL-90总分均呈正相关(P<0.01)。以研究生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人格四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和外向性两个变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力。7.以研究生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导师指导行为、心理韧性、神经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进入到方程中,都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力,对心理健康最具有预测力的为“神经质”。8.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合理行为的各个因子和总分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神经质、应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导师指导行为与研究生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得出模型适配度指标:x2=5.182,df=2,χ2/df=2.591<5,RMSEA=0.037<0.05。说明该模型的适配性很好,且各个指标指数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结论1.研究生人群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和科研,经济和工作选择。由于科研和个人价值观不一致导致师生冲突概率较高,研究生倾向于选择自我调节或回避。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存在部分不合理行为。如忽视研究生的科研想法、根据自身利益决定发表论文署名、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到研究生身上等。2.研究生人群中存在较多心理问题隐患,以抑郁、强迫和焦虑为主。但与其他人群比较,除抑郁高于一般人群外,其他心理问题较一般人群都低。3.导师指导行为、心理韧性、神经质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神经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4.导师指导行为能直接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并通过应对方式、人格、韧性的中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起作用。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是研究生远离心理疾病困扰,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本研究编制的导师指导行为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导师指导行为包括工具性指导和情感性互动两个维度。量化反映了导师指导行为状况及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如何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机制进行了探讨。2.对全国范围内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探讨了导师指导行为、心理韧性、人格和应对方式等因素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3.本研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中“心理韧性”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寻找研究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积极资源。以减少危险因素(导师不合理行为、压力应激等)的影响。本研究需改进和深入的方面1.在最终获取的调查样本中,受限于研究条件和时间限制,医科类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偏高,地区间无法完全做到样本均衡。2.量表应用方面,考察了导师指导行为、韧性、应对和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作用路径,后续研究可以根据本研究的结论,设计心理干预方法,以检验这些影响因素是否稳定影响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3.为了使心理韧性在研究生中的适应性,需要根据心理韧性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制定干预计划,评价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