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逆”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以“顺、逆”对比来论说“物”和于或不和于“道”,即“得理”或“失理”,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共识。它作为一对理论范畴、思维准则,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农业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学,影响了《黄帝内经》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黄帝内经》是传统中医理论的开山之作,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其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汲取、引进、移植了先秦时期的哲学、逻辑、科学方法等领域的认识成果—范畴,将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医学经验事实升华为理论,建构起一个由范畴推演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移植哲学范畴的“顺逆”于医学土壤之中,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作为中医理论的思维规律,至今仍指导着业医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中国传统文化融贯观照方法”,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哲学、文化典籍,考察“顺逆”范畴的形成和历史影响,进而分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以及历代医家、学派的“顺逆”思想,厘清了“顺逆”范畴的内涵,发现“顺逆”范畴被移植于中医学后,为中医理论注入了四时顺逆、养生顺逆、色脉顺逆、脉证顺逆以及疾病的“顺传”、“逆传”等医学命题,并且由“顺逆”范畴进而凝固成一种“顺逆”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医学顺应自然的生命观,违逆自然的疾病观,诊断治疗疾病的顺势观等思想,丰富了中医理论内涵。这些医学命题及“顺逆”的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