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腾”(Totem)原意为“亲属”、“种族”、“他的亲族”或“彼之血族”等。世界上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根据自己的方法论对图腾现象进行过研究,然而,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考察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也就得出了很不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可以说,学者们原先开展的是过于片面的图腾研究,只注重了图腾现象的某一方面或局部,却没有揭示出图腾现象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实质意义,致使人们对图腾现象的全貌仍是迷糊不清的印象,甚至是迷惑不解的情形。因此,学界迄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所信服的图腾理论。论文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现象为素材,尝试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来解读图腾文化。
  在选取材料创新方面,论文采用“三重证据法”,搜集和筛选了考古文物资料、民族田野材料与史籍文献资料等所蕴含的图腾证据,尤其注意引介前辈学者较少引证的考古器物资料,注重挖掘古籍文献中所载的图腾信息,特别参考和引用当代学界未曾关注的民国时期图腾研究资料,同时还深入田野实地获得有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的实物证据。
  在研究理论创新方面,根据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南民族图腾崇拜的实际,论文从原始社会的客观实际与原始人类的生存实际出发,参考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成果,尤其借鉴了列维-布留尔关于原始思维的理论与观点,提出和阐释了创新概念——“万物有力论”,强调和论证了核心观点:图腾在本原上是万物存在之力。原始人在原始思维的作用下想象与本氏族图腾的物种实现本质的共有、共生和神秘的互渗、同一。图腾崇拜作为氏族社会一种重要的集体表象,实际上是原始族群对于万物存在之力的信仰与崇拜,是原始人类为了增强自身生存能力而向万物借力的实践形式或现实行为。
  在研究方法创新方面,论文注意将重证据、重资料的中国传统实证研究方法与重理论分析的西方研究方法相结合,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图腾问题研究方法的得失,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提出和运用了新的图腾现象研究方法——“过程意义分析法”,即一种同时兼顾文化现象表层动态的过程和深层静态的意义之科学分析方法。
  论文运用创新的研究方法——“过程意义分析法”,描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艺术、图腾制度和图腾仪式的发展过程,同时探究了其固有的原始特征与实质意义,以及与其他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图腾研究概况,尤其突出了民国时期学者的图腾研究。
  第二章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艺术为研讨中心,介绍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雕塑、图腾图画、图腾装饰、图腾舞蹈与图腾音乐以及图腾神话,描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艺术的概貌,展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艺术从旧石器时代产生、发展到衰变的过程,最后解析了其蕴含的实质意义。
  第三章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制度为研讨中心,介绍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与图腾外婚制度,叙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制度的概况,展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制度从原始社会发展、演变至今的历史,最后分析了其蕴涵的实质意义。
  第四章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仪式为研讨中心,介绍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入社仪式、图腾繁殖仪式、图腾祭祖仪式、图腾占卜活动以及图腾牺牲、圣物与圣地,概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仪式的史实,展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仪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变迁与残存形式,最后探析了其蕴藏的实质意义。
  结论则对图腾崇拜的核心问题进行理论反思,明确指出:“万物有力”是图腾崇拜的本原,“原始思维”是图腾崇拜的逻辑,“互渗生存”是图腾崇拜的宗旨。
其他文献
后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理论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主体和领导权的问题。在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中,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和墨菲、齐泽克、巴特勒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结合起来,以主体立场、权力斗争为核心,以其强烈的政治意识积极地介入现实,从社会政治层面、性别身份层面、文化实践层面、意识形态层面揭示出权力的活动机制,采用权力话语的颠覆与重构的方法构建了新的未来社会的图景。  后马克思主义霸权
德国古典美学是美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等大师级人物为后世奠定了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然而在这群大师身边却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思想上承康德、费希特,下启海德格尔,与谢林、黑格尔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这个人就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尽管世界学界对荷尔德林的评价不一,但是在他身上显现出了德国十八世纪波澜起伏的政治文化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构建,更呈现了一个为追求神圣理想、笃行诗人使命奉献
虚无主义日益影响着当代中国。在西方的语境中,虚无主义有着多重的含义:有施特劳斯意义上的作为德国特有现象的虚无主义;有海德格尔诠释尼采得出的虚无主义;有认为现实世界完全堕落和虚无的诺斯替主义;有对尼采再诠释得出的高贵和卑劣的虚无主义。本文认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面临着第:二种含义的虚无主义,即海德格尔诠释尼采得出的虚无主义,此种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以历史
学位
“孝”是一个在中国传承、嬗变了三千多年的传统观  马一浮《孝经大义》以“圣谛”解《孝经》,把它当作显性的经典而非顺俗的文本来理解;他将孝明确界定为人禀赋于天的内在德性,为至德要道,纠正了自《孝经》以来将孝认定为外在的伦理甚至政治规范的偏失,同时分别赋予了“五等”、“三才”、“明堂”、“刑”以内在德性根据。  由于马一浮坚持传统儒者的工夫修养,主张“性修不二”,其在讨论孝这一传统观念的时候并没有明确
学位
墨学自汉沉寂以后,几乎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迄至近代,墨学始受人重视,呈露出复活的气象。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近代墨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与胡适上,将研究内容限制在二人的墨学研究方面。梁启超在墨学复兴的时代背景和学术传承下,为了图存自强、挽救时弊,初步运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方法对墨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胡适接续梁启超,他的墨学研究是在社会更加激荡和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流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他以深厚的国学功
学位
贾谊是汉初最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在诸多领域做出成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天地间一大变局”的秦汉,在政治思想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数代秦王发愤图强,经过努力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纷乱,最终由始皇扫六合一天下。然而强大的秦帝国却只短短短的十数年便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消亡。刘邦以一布衣取得天下,但初建的汉一片调弊,连像样的车都找不到。刘邦建汉实行郡国制,然而诸侯王先
学位
本文站在道教史传的角度,秉循道教审美的视野与立场,来探寻葛洪和杜光庭在《神仙传》和《墉城集仙录》中所展现的“道”与“美”。  在绪论部分,作者运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视角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旨在表明:葛洪和杜光庭的信仰立场决定了他们在《神仙传》与《墉城集仙录》中的审美立场和在书中“美”的显现方式。通过对这两本书的审美研究来看葛洪和杜光庭二人如何以怀着敬
学位
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宗教永恒的时代主题。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俨然已成时代称谓的当下,直面网络,已是所有宗教组织无可回避的现实;因应时代,网络空间的宗教传播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事实。立足于此,本文以宗教社会学为学科视野,以系统梳理历史时空中的佛教弘法活动对佛教、佛教组织及其社会功能实现的内在关系为基础,以四川汉传佛教寺院为样本,以佛教组织的网络传播活动为重点,深入探讨网络弘法对佛教、佛教组织的复杂
学位
在本文中,笔者将藏传佛教信仰社群性别分层这一研究主题置于四川藏区这一现实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下,沿着宗教社会学关于宗教与社会之关系的分析思路,怀着改善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性别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美好愿景,试图去描述和解释藏传佛教信仰社群中的性别分层现象。并且想要进一步发现,在几乎全民信教的情况下,藏传佛教信仰作为一种理念文化是如何与现实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和地位发生关联的。  藏传佛教的性别观有双重性的特点,
慈氏又称弥勒,在西藏拉萨藏语中称作“强巴佛”,安多藏语称为“香巴佛”,由于方言的缘故,读音有差异,但其所指的意思相同,意译均为“慈氏”、“慈尊”。在藏传佛教中,慈氏因一生修持慈心观而得名著称,其信仰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慈爱”。慈氏既是佛菩萨,接替佛祖释迦牟尼,是当来娑婆世界下生的未来佛,又因其常常以思想智慧的形象出现,因而备受藏族僧俗民众的信仰和崇拜。本论文即以藏传佛教慈氏信仰为研究对象,就藏传佛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