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学科知识创新是研究型大学乃至整个国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提升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特定的社会化科学结构与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交互作用是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的创意来源。因此,有必要结合创造性思维等认知理论,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进行系统分析,以便从知识整合本质上明晰异质性思维之间的交互路径、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规则、及跨学科团队竞争优势知识网络的形成机理,以此挖掘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原因,制定有效的系统管理方式,推进跨学科团队的多学科联合创新。所以,挖掘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的内部过程机制,探究影响因素对跨学科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行为的作用关系和作用路径,设计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整合度的测量方法,提出提升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策略建议,对积极推动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系统构建与管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界定研究型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的内涵;引入知识的新生产理论、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网络嵌入性理论和团队断裂带理论为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的特性,以此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基于知识创新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从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的双重视角出发,建立群体知识与个体思维磋商互动带来知识创新优势的思路。挖掘学科知识点转化成知识创新成果的知识关联规则和思维融合规则;描述个体思维和群体知识的交互路径;分析知识链接的创新特征和作用重点;构建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内部过程机制模型,仿真跨学科团队整体知识水平的演化特性。  明确知识吸收能力是知识创新行为的认知中介;结合文献研究、现场访谈和专家咨询等调研方法,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三元交互论,分析影响因素对跨学科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和反馈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流率基本入树法,建立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作用系统模型;仿真分析灵敏度较高影响因素组成的两类三个等级管理对策实施后,跨学科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行为变化趋势。  结合网络嵌入性理论和团队断裂带理论,提出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整合度的测量方法。分析知识吸收能力的网络嵌入带来了学科交叉空间嵌入,继而带来了跨学科知识创新的相关性优势和多样性优势,联合构成跨学科团队断裂带;结合前人对于跨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包括知识吸收、学科交叉和交叉类度的测量方法;利用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期刊引证报告和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实证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前几章研究基础上,明确指出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主要源于认知构建、行动实现和网络约束三方面,分析提升知识创新力能够强化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内部“认知-行动-网络”三重互动系统,使其产生系统协同创新效应;结合前几章研究成果,分别从促进认知构建的沟通环境、加强行动实现的资源协调、坚持网络约束的合作管理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重点策略与实施建议。  论文的研究对于明晰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内部过程机制、促进跨学科成员知识创新行为、测量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水平和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和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国内很多没有自主品牌的代工企业,完全靠品牌客户的产品代工订单维系业务,并通过企业内部的成本压缩和生产效率提升来获取微薄的利润。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全球
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虚拟三维场景的生成、设备模型可拆装性、操作互动仿真三方面,论述了AR技术应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具有“沉浸感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15年起我国启动了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并将去产能作为首要任务。产能过剩行业作为僵尸企业的重灾区,是政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