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中的意象处理——以朱生豪汉译四大悲剧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aiha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素体诗写就的莎士比亚戏剧,兼有戏剧和诗歌的双重性质。翻开莎士比亚的每一部剧作,意象比比皆是。这些数目庞杂、种类繁多的意象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智慧,增添了莎剧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传达了莎剧的主题与情感,同时也能激发起读者的无限联想与审美感受。因此,意象的处理,作为衡量莎剧译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因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意象的选取和内涵也会不同。莎士比亚时期的语言和文化,赋予了莎剧意象相对固定和独特的文化含义,同时也给莎剧意象的汉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鸿沟并非无法跨越。不同民族的思维除差异之外还具有相似之处。优秀的译者也可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传递莎剧意象的目的。   本文从朱生豪的译本中选取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四大悲剧的实例分析朱生豪提出的保持原作“神韵”的翻译原则、他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目的和他的诗学造诣对其翻译莎剧意象的影响。继而探讨了朱生豪在处理莎剧意象时所运用的四种方法:保留原文意象、改换原文意象、省略原文意象和扩增原文意象。   由于莎剧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审美内涵,译者对意象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的语读者能否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审美感受。意象的内涵应尽量保留,但是为了避免误解,增加译文的可读性,译者也要针对具体的情况灵活采取适当的意象翻译方法。
其他文献
语义学是一门研究意义的学科,用以连接传达意义的语言系统和解释意义的概念系统。它是连接语言与认知的交叉点。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以淮海工学院学生为个案,来分析大学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关注,这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要求。然目前在针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调查方面的文章较少。笔者认为有
摘要作为一篇文章的缩影,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学术论文的全貌,还有助于读者快速获取论文内容从而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因而也成为科研工作者了解学术动态,向同行展示自己研究成
课堂互动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近二十年来,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实证研究。普遍观点是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前者能为后者
长期以来,语言表达准确和清晰被使用者视为语言使用中的两大要素,而模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则被视为是对合作原则的违背,容易导致交流失败。然而在日常语言中,模糊语却被应用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