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Berk.)Pegler.)栽培菌株WX-1、L205为出发菌株,采用单孢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为亲本单核体,杂交获得杂交菌株。WX-1和L205分别得到单孢菌株31个、9个,两个菌株之间对称杂交,得到131个杂交菌株。淘汰菌丝生长过于缓慢或定植不成功的杂交菌株43个,将剩余88个进行栽培试验。每个杂交菌株栽培6袋,共有58个杂交菌株能出菇,其中有20个杂交菌株出菇为畸形或出菇数量较少,不能进入农艺性状考察直接被淘汰。另外38个菌株菇形和出菇均较正常,与其亲本一起进入农艺性状考察。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供试杂交菌株菌盖直径等8个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筛选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L9-32、L3-21、L1-34等14个杂交菌株。将两亲本、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菌株L69-15、L91-15、L91-7。与初筛选出的单孢杂交菌株一起进入农艺性状考察。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供试杂交菌株菌盖直径等8个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菌株L3-21、L2-10、L1-34、L3-34。运用AFLP(Amplica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初步分析了香菇杂交菌株遗传多样性,4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可统计条带160条,其中多态性条带94条,占条带总数的58.7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带数为40条。应用聚类分析软件NTSYS-PC 2.10e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如下:1.在0.775的遗传相似水平上,供试的复筛菌株分为三大类群,其中WX-1和L205分别聚类于类群Ⅰ,Ⅱ,杂交菌株大多都聚于这两大类中。杂交菌株L2-10在0.74相似水平单独聚于类群Ⅲ。2.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菌株聚于类群Ⅱ中,且L69-15、L91-15与L91-7等3个菌株之间相似水平较高。其中,L91-15与L91-7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达到0.9609。L69-15与L91-7遗传相似系数为0.9271。3.菌株L3-21、L205、L1-34、L91-15、L91-7的非等权关联度分别为1、2、3、4、6,与理想菌株关联系数比较高,而且这5个菌株都位于类群Ⅱ中。研究结果表明,在杂交育种得到的杂交菌株中,杂交菌株遗传背景与农艺性状之间存在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需要得到更多试验的论证。利用遗传多态性分子标记方法不仅可以揭示香菇杂交菌株之间遗传多态性,也可以为优良杂交菌株的预测和初筛提供判断依据。也为利用遗传多态性分子标记的方法辅助常规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