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n)Hemiculter leucisculus(Basilewski,1855)隶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can)属。(can)起始分布区主要是东亚,从北方的远东俄罗斯和外蒙古,到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朝鲜半岛及南方的越南北部。由于世界范围对四大家鱼的引种养殖,餐也伴随其鱼苗而入侵到了许多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日本等,而且在它们中的一些水体成为优势种如伊朗。2004年,(can)首次在云南大理州洱海中被发现,现在(can)成为了洱海的优势种和重要的捕捞对象。本研究通过分析(can)的年龄、生长、死亡率及繁殖来探讨(can)在短期内适应新环境,迅速在洱海建立种群并形成优势种的机制。主要结果描述如下:
根据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洱海采集的4539尾标本的结果显示,渔获物(can)雌雄的体长范围分别是4.3-19.1cm和4.6-12.3cm。雌雄的体长(L:cm)和体重(W:g)的关系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分别表示为:W=0.0076L3.2608和W=0.0084L3.1901。边缘增长分析表明耳石年轮一年形成一轮,两次年龄鉴定的变异系数为3.55%,说明耳石是鉴定餐年龄非常好的材料。(can)的年龄结构显示非常简单,雄性最大年龄是3龄,97.58%为1到2龄;雌性的最大年龄是6龄,93.14%为1到3龄。(can)雌性个体各年龄组体长均显著大于雄性,根据雌雄观测体长拟合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如下:Lt=25.6(1-e-0.176(t+1.347))和Lt=16.4(1-e-0.354(t+0.819))。总死亡率雄性是4.22,显著大于雌性的1.17年-1。
基于2009-2011年采集于洱海的3583尾(can)进行了繁殖策略的研究。卵径频率分布法和性腺组织切片法均证明餐为分批产卵鱼类。初次性成熟体长(L50)雌性为5.6cm,雄性为5.5cm,最小观测性成熟体长雌雄分别是4.6和5.1cm。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周年变化显示,(can)在洱海的繁殖期为4到9月,繁殖结束后性腺回复到Ⅱ期,并一直保持到3月份,4月份随温度的升高,性腺开始迅速发育并成熟。繁殖前期4、5月和繁殖末期9月份,雌雄比无显著性差异,而繁殖盛期6到8月份,雌性显著多于雄性。10cm以上个体雌性显著多于雄性,12.3cm以上全部为雌性。
以前(can)的繁殖力都是采用估算不分批繁殖鱼类繁殖力的方法来估算的,即以繁殖前卵巢卵黄卵的蕴含量来评估,可能低估(can)的繁殖力,因为事实上对于分批产卵的鱼类,不含卵黄的卵也会在繁殖季节继续发育成熟并产卵。本研究采用水化卵法评估分批繁殖力,根据成熟鱼类拥有的产后滤泡平均每天出现的百分比来评估繁殖频率(繁殖批次间隔)。以性腺组织切片来鉴定水化卵和产后滤泡。繁殖频率以12-36h的产后滤泡所占的百分比来评估,结果为16.05%;由此推断,在整个采样周期(5月27到8月8日)中(can)每6.2天繁殖一次,因此整个繁殖期产卵次数不少于16次。以水化卵法评估40尾鱼(体长范围:9.1~14.4cm)的平均分批繁殖力为11934±5921粒,相对繁殖力是560±137 eggs/g。从而可以推算出餐每年的繁殖力约为190944粒,这比只统计繁殖初四月份的卵黄卵蕴含量(31585粒)要大很多(36尾样本,体长范围是9.5~16.2cm)。
综合洱海(can)的年龄、生长、死亡率及繁殖特性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总结两点解释(can)在洱海短时间内建立种群并成为优势种的原因:一是生活史世代短,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早;二是分批繁殖方式,相当长的繁殖季节,相对较高的繁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