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隶属于鲶形目(Silurformes)、鲿科(Bagrid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因其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近年来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本文研究了池养黄颡鱼鱼苗阶段的食物组成变化、选食行为和摄食节律等摄食特性和投喂策略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存活、饲料利用、鱼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以期揭示池养黄颡鱼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规律,为黄颡鱼的苗种培育和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的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池养黄颡鱼仔稚鱼的食物组成,选食行为和昼夜摄食节律。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食物组成随仔稚鱼的生长而变化。摄食初期(黄颡鱼9日龄时)主要食物为枝角类和轮虫,之后主要选食桡足类;从13日龄开始,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初期的54.84%到23日龄的69.52%,始终占主要优势。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9日龄时摄食高峰值出现在20:00,其后,胃平均饱满指数均于4:00达最高峰,夜间时段的摄食显著高于白天时段,黄颡鱼仔稚鱼明显表现为晚上摄食类型。2.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6种投饲水平(饱食量的100%、90%、80%、70%、60%、50%)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投饲水平组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投饲水平的增加,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相对增重率逐渐上升,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黄颡鱼幼鱼的湿重特定生长率、干重特定生长率、蛋白特定生长率、能量特定生长率均随投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湿重转化率、干重转化率、能量转化率均在70%投饲水平组达最高,蛋白转化率则是50%投饲水平组最大,70%组次之,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100%投饲水平组的湿重转化率、干重转化率、蛋白转化率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饲水平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表观消化率随投饲水平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0.05);鱼体脂肪含量随投饲水平的上升逐渐增加,灰分含量则逐渐下降,投饲水平对鱼体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影响。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能量收支影响显著(P<0.05)。黄颡鱼粪便能和排泄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代谢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降低,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先增加,在70%组达到最大,之后下降;随着投饲水平的增加,代谢耗能占同化能的比例显著降低,而用于生长的比例则显著增加。根据生长和饲料利用指标,结合生物能量学结果,黄颡鱼幼鱼的适宜投饲水平应为饱食量的70%。3.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商品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0.88±0.16)g的黄颡鱼幼鱼,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4种投饲频率(分别为1次/d,2次/d,3次/d,4次/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体长相对增加率、相对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先增加,在3次/d组时达到最大,之后下降,且3次/d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特定生长率(SGR)与投饲频率(FF)之间的关系方程式为:SGR=0.4733+1.1879FF-0.2009FF2(R2=0.9765)。投饲频率显著影响黄颡鱼幼鱼鱼体生化成分(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黄颡鱼幼鱼鱼体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脂肪含量显著增加。数据分析表明,投饲频率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是由饲料利用率和摄食率的提高共同引起的,建议黄颡鱼幼鱼的最佳投饲频率为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