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在世界范围内各个种族发病率为1/10万~5/10万[1-4],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包括SCA1-SCA29亚型,但SCA1、2、3、6、7、8等亚型最常见,其余类型少见。该类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病的亚型及各个亚型的发病率各不相同,美国、德国、法国、R本、新加坡等人群中SCA3型最常见,但在南非SCA1型最常见,在英国、印度和意大利则是SCA2型最常见,SCA6型最常见的地区在澳大利亚。针对中国南方人群的研究表明SCA各亚型检出频率分别为[5]:SCA1为5%,SCA2为7%,SCA3为42%,SCA6大约为2%,SCA7为4%,SCA12为1%,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SCA其他种亚型的报道。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病理损害的主要部位是脊髓、脑干、小脑[6,7】,但各个亚型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以及其它小脑症状。各个亚型有不同特点,我国目前存在的各亚型的临床表现:1.SCA1:周围神经病、锥体束症,晚期有肌张力障碍;2.SCA2:面肌束颤、眼睑退缩、眼球慢扫运动、反射低、周围神经病和痴呆;3.SCA3: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受累的体征、面肌和舌肌束颤、眼肌麻痹和突眼、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肌肉萎缩;4.SCA6:振动觉和关节位置觉减退,没有锥体束征、锥体外系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病情进展缓慢;5.SCA7:眼肌麻痹、锥体束和锥体外系体征、振动觉减弱、视网膜变性;6.SCA12:最初表现为上肢远端震颤,后发展成头部震颤、运动减少、步态和共济失调、轮替障碍、辨距不良、腱反射亢进、眼球运动异常,后期出现痴呆。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各亚型起病隐匿,各型临床表现不特异,且临床症状互相重叠,针对目前河南地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报道较少的现状,本研究选取1个汉族SCA家系进行研究与报道,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
方法:
首先对河南地区一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汉族家系各成员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完成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收集家系中各成员的血液样本。根据该家系的疾病特征和我国该类疾病的发病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对SCA1、SCA2、SCA33个基因的三核苷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确定正常和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的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
结果:
本研究中家系中有症状成员表现出行走不稳、持物不稳等共济失调症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基因测序,发现SCA1,SCA2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在正常范围。家系中有3名有症状成员SCA3基因出现异常等位基因,CAG扩增次数分别为67、68和66次,而正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次数分别为14次,15次,14次,诊断为SCA3患者。另有1名无症状成员也出现异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次数为71次,而正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次数为22次,诊断为症状前患者。
结论:
该家系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基因诊断出3名患者及1名症状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