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文学形式诞生以来人类似乎就一直为文学作品的诠释问题而困扰。文学批评家们更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试图探寻文学批评的规律和规则,阐明文学作品的诠释方法问题。但正当我们在各种诠释理论、文学批评理论间游移徘徊之时我们却忽略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该具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本论文对所收集到的33位在读研究生对克尔恺郭尔一篇哲学寓言展开的种种解读文本的分析就证明了这一点:透过对寓言的解读、诠释,读者看到了个人或人类的存在;同时却又完全破坏了寓言本身的美感。论文阐述了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特点,批判了“内容说”,并区分诠释的两种状态:一为研究文学文本的运行机制;二为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并利用文学追问存在。正如实验数据所显示,人们似乎过分地追求对文本的运用而忽视文学的美学价值。诚然,文学理论家的诠释,即对文学文本运行机制的研究,对于文学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必要。但针对普通读者,作者大胆提出“不诠释”的策略——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感受文学、触摸文学之美——旨在呼吁保存文学作品本有的艺术美感。这一结论看似偏激,文中论证也难免还有不足之处,恳请学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