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构建

来源 :皖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模型方程并进行初步检验,在术前评估患者的个体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确定术前高危人群,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且通过术前检查,评估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42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最终有259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应用t检验或X2检验对259例患者的术前各项临床病理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找到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程,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方法对模型方程进行初步检验,α=0.05。结果:(1)通过筛查,符合标准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259例,在术后病理检查中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共2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9.3%(24/259)。24例患者中有17例仅发生PLN转移,1例仅发生PALN转移,6例同时发生PLN和PALN转移。PLN转移率为8.9%(23/259),PALN转移率为2.7%(7/25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水平的HE4(pmol/L)、CA125(U/ml)、NEUT(109/L)以及MRI上肿瘤最大直径(cm)、低水平的LY(109/L)、MRI提示肌层浸润深度≥1/2、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提示组织学分级为HG3及PR阴性表达对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因而可得出这些指标与I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患者的年龄、是否绝经、BMI、全血细胞中WBC(109/L)、NLR、MLR,HGB(g/L)、PLT(109/L)以及活检病理中ER、P53和P16的表达情况对I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没有影响(P>0.05)。(3)将CA125及HE4的值经过ROC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125及HE4单独判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ROC-AUC分为0.743、0.811。根据YOUDENG指数选取的CA125、HE4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值)分别为33.15 U/ml、95.40 pmol/L,灵敏度分别为0.667、0.750,特异度分别为0.813、0.851,PPV分别为66.67%、75.00%,NPV分别为81.28%、85.11%。CA125与HE4联合判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ROC-AUC为0.850,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817。(4)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为HG3(OR=2.558,95%CI:1.078~6.068,P=0.033)、血清高HE4水平(OR=1.004,95%CI:1.001~1.006,P=0.006)是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组织学分级和术前血清HE4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模型回归方程:1 2Y=-0.248+0.939 X+0.004 X(Y:淋巴结转移率,X1:组织学分级,X2:术前血清HE4 pmol/L)。经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假设检验的P>0.05。结论:(1)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以盆腔淋巴结转移多见,且可通过跳跃性转移,直接从子宫扩散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2)术前高水平的HE4(pmol/L)、CA125(U/ml)、NEUT(109/L)以及MRI上肿瘤最大直径(cm)、低水平的LY(109/L)、MRI提示肌层浸润深度≥1/2、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提示组织学分级为HG3以及PR阴性表达是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组织学分级HG3和血清高HE4水平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于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HE4在判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A125;HE4与CA125联合诊断时的ROC-AUC最大,灵敏度最高。(4)术前预测模型方程:1 2Y=-0.248+0.939 X+0.004 X(Y:淋巴结转移率,X1:组织学分级,X2:术前血清HE4 pmol/L)。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得P>0.05,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因此该模型方程对预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临床意义。当术前血清HE4较低,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提示组织分级为HG1或HG2的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TCGA数据库进行ApoM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分析并从在体及离体水平观察ApoM基因的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进而探讨ApoM在肝细胞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ApoM基因在癌与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从在体水平和细胞水平进行验证;为了探究ApoM表达水平的高低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1
目的: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PGI)、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 II,PGII)、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I/II Ratio,PGR)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在不同胃粘膜病变的表达水平,探究胃功能与胃癌的相关性,评估“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胃癌的筛查效能,了解皖南地区早期胃癌筛查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本地区胃癌及癌前病变发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c-reac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CA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化疗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探讨其能否为NSCLC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帮助。方法:收
目的:通过检测nectin-3蛋白与MMP-9蛋白在所选取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组织、胰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这两种蛋白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理论证据,同时为肿瘤患者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临床病理科电子数据库中检索肝胆外科送检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基本信息,标本均为皖南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癌和单纯性COPD患者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COPD并发肺癌患者解剖部位、病灶位置与肺气肿及肺气肿评分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160例COPD并发肺癌患者以及185例单纯性COPD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BMI(体重指数)、肺功能、病理类型、CT影像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常见驱动基因之一。一代和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表现出其显著疗效,但治疗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出现获得性耐药。研究发现,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是EG
目的:通过检测SOX11、STK15基因在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卵巢囊腺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从而探讨两基因在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SOX11、STK15与BOTs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在BOTs中表达的相关性,为BOT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有效的分子病理学
为科学评价地铁车站工程暴雨内涝脆弱性,增强暴雨内涝灾害的预防和应急能力,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首先,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全面识别地铁车站工程暴雨内涝脆弱性影响因子,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投影寻踪方法、粒子群算法等方法相结合,构建地铁车站工程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价方法;最后,选取成都地铁11号线的所有车站工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不良周边环境要素、挡水墙高度以及救援物资储备
目的:探究乳腺具有微乳头结构的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MUMPC)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免疫表型。分析微乳头结构对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11年7月至2020年12月共83例诊断为PMC患者的临床病理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中miRNA-147a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miRNA-147a的表达在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上皮性卵巢癌手术患者的卵巢癌组织40例、非卵巢肿瘤手术患者的正常卵巢组织40例。并抽取所有患者术前清晨空腹血浆标本(40例卵巢癌患者,40例非卵巢肿瘤患者)。购人EOC细胞系HO8910、A2780、S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