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质体是由磷脂的亲水、疏水性基团交互作用而构成的球型药物载体,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在制药和生物学领域,常作为细胞膜模型和药物传送载体。脂质体具有无毒性和免疫原性,易于生物体内降解,可提高被包封物质稳定性,并缓释、控释药物,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增加药物治疗指数,减少服用量,降低毒副作用,具有其他给药系统难以比拟的优点。以大豆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为脂质体膜材料,采用逆向蒸发法构建空白脂质体,综合运用动态光散射仪与原子力显微镜,确定超声时间为1min时,可以得到粒度平均,分散性好,颗粒为规则球状,粒度大小分布在200nm左右的脂质体。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通过响应面法分析,最终获得苦杏仁苷脂质体的最佳载药条件为:磷脂酰胆碱与胆固醇比例3.9:1,苦杏仁苷量5%,缓冲液pH值7.2,有机相与水相比例3.3:1。在此条件下脂质体包封率为45.21%,平均粒度196.5nm。为进一步研究水溶性口服给药体系,增加口服吸收作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大豆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为脂质体膜材料,逆向蒸发法-冻融法联用构建脂质体,研究药物避开超声波处理,不接触有机溶剂的较新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经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的包封条件为:水合体积32mL,超声时间2.5min,冻融次数2次。此条件下脂质体包封率为32.04%,平均粒度为239.6nm。该脂质体体系可为进一步研究包封水溶性药物系统提供理论参考。利用植物甾醇代替胆固醇制备脂质体,减少人体摄入胆固醇的量,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磷脂酰胆碱、胆固醇和植物甾醇(混合植物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作为膜材构建脂质体,并改变胆固醇和植物甾醇的组分含量,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仪等仪器对脂质体进行分析、检测,发现甾醇替代胆固醇后脂质体粒度增大,多分散系数增大。利用超滤-HPLC法对替代后脂质体包封率进行比较发现,当混合植物甾醇量为60%(混合植物甾醇:胆固醇为3:2,w/w),β-谷甾醇量为40%(β-谷甾醇:胆固醇为2:3,w/w),豆甾醇量为60%(豆甾醇:胆固醇为3:2,w/w)时,所构建脂质体载药效果优于胆固醇构建的脂质体。由植物甾醇构建脂质体在室温下避光保存30d,每隔5d对脂质体悬浊液外观评价,并考察脂质体的渗漏率、粒度,与胆固醇构建的脂质体相比较发现,胆固醇构建的脂质体悬浊液经30d后没有明显絮状物出现,粒度变化较小,渗漏率较小,而采用大量植物甾醇替换胆固醇后所得到脂质体在10d左右便出现明显分层和沉淀,摇晃后也无法复原成均一稳定的悬浊液。在第5d时,β-谷甾醇量为40%的脂质体包封率仍大于胆固醇构建的脂质体。通过对比植物甾醇完全替代胆固醇所构建的脂质体,发现β-谷甾醇构建的脂质体膜抗氧化性最强,混合植物甾醇与胆固醇次之,豆甾醇脂质体膜的抗氧化性最差。说明影响脂质体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少量β-谷甾醇替换胆固醇可使脂质体包封率增大且抗氧化能力增强。本课题确定了植物甾醇代替胆固醇制备脂质体的可行性,研究了替换后脂质体结构与性质的改变,为植物甾醇作为膜材在脂质体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