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尼卡地平预防垂体后叶素所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患者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择期行LM的患者60例,年龄在32~50岁之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20~25之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或II级,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C组)、乌拉地尔组(U组)和尼卡地平组(N组),每组20例。腹腔镜监视下,在子宫肌瘤周围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U垂体后叶素用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至20ml)。注射完毕2min时,C组静脉注射0.9%的氯化钠溶液2ml、U组静脉注射乌拉地尔0.5mg/kg、N组静脉注射尼卡地平5mg/kg。患者入室后开放一侧上肢静脉,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3mg/kg、依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之后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吸呼比(I:E)为1:1.5~2。全麻维持:插管之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效应室丙泊酚TCI(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靶浓度4mg/ml以及经静脉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3mg·kg-1·min-1,术中按需追加镇痛药和肌松药,术中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于45~55之间。在注射后叶垂体素前1min(T0)、注射后1min(T1)、2min(T2)、3min(T3)、5min(T4)、10min(T5)、20min(T6)及30min(T7)时刻,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以及心血管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T0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三组患者在T0时刻的MAP、HR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不同时刻MAP的比较与T0比较,C组T1时,U组T1、T4时,N组T1、T4时MAP明显降低(P<0.05),C组T4~T7时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U组、N组T4~T7时MAP明显降低(P<0.05);N组与U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不同时刻HR的比较与T0比较,三组患者T1时心率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N组T3~T7时HR明显增快(P<0.05)。与U组相比,N组T3~T7时HR明显增快(P<0.05)。4.三组患者心血管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C组、U组和N组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40%、35%。与C组比较,N组和U组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降低(P<0.0167,校正后α′=0.0167),N组和U组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尼卡地平能有效预防LM患者在肌瘤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后所导致的心血管反应,且在逆转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心率减慢方面优于乌拉地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