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教学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始终,是汉语习得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如果只依据词典来理解词义,不能全面了解同一义场的词语之间的差别,尽管各种义类词典已经把同一义场的词语集中在了一起,但还是没有办法把其句法形式、语义选择等方面都表明出来。理论的倡导和实际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对动词小类的研究加以关注。本文以汉语中常见的高频动作动词“吃”为例,结合语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进行“吃”的次范畴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本文以北京大学BCC语料库为选材对象,选取文学、报刊、科技三个语体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吃”所在句子中的短语分为“吃单独使用”“吃重叠使用”“吃+宾语”“吃+补语”进行句法特点的分析,研究发现这四种结构除了“吃重叠使用”没有出现外,其他三种结构在不同语体中所占比例各有其规律。所呈现规律:“吃单独使用”文学>报刊≥科技;“吃+宾语”科技>报刊>文学;“吃+补语”文学>报刊>科技。后又通过对“吃”结构的内部语义及其句法功能分析发现:“吃单独使用”所出现的义项大都为基本义,句法功能都做谓语;“吃+宾语”出现的义项较多,但受事宾语占比例较大,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吃+补语”中出现的义项大多数为基本义项,但补语类型较为丰富,且句法功能具有多样性。最后发现,由于选取的语体书面性较强,且“吃重叠使用”大多在口语中出现,所以没有发现相关语料。基于以上对“吃”本体的考察,笔者又结合对外汉语的角度,以《博雅汉语》教材为例,筛选出带“吃”的句子,按照以上四种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材中所出现的“吃”的义项和所接宾语类型较为单一,后又通过文献阅读和对教材语体的调查,发现《博雅汉语》内容来源大多是文学语体,体现出教材编写的局限性。笔者结合不同阶段的教材中所出现的句法结构,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出了对“吃”义项的拓展和内部语义的分析的教学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对“吃”字的全面掌握。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汉语本体和对外汉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