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家庭食品安全视角,主要从食物清洁与准备行为、烹饪与加工行为、存贮与解冻行为、剩饭菜处理行为4个方面,了解我国居民的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特征,以及具有风险行为的高风险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为提高居民家庭食品处理行为的规范性、防控家庭食源性疾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就家庭食物制备环节中的食品处理风险行为对全国60个样本县的3200名家庭食物处理者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个人信息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部分为食品处理风险行为调查,包括食物准备与清洁行为、食物烹饪与加工行为、食物存贮与解冻行为、剩饭菜处理行为共4个维度30个条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3月。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问卷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0份,收回3085份。有效问卷2914份,有效问卷率91.06%。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处理行为得分最低为57分,最高为144分,得分均分为(110.17±15.05)分,满分150分。2、受访者在保持清洁方面规范性较好:“准备食物前,使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的自来水洗手”、“准备食物时,接触生肉、生鸡蛋后洗手”2个条目得分较高,得分分别为(3.85±1.02)、(3.83±1.26)分,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受访者在处理剩饭菜、使用食物温度计、解冻食物、防止交叉污染、烧熟煮透方面规范性较差:“剩菜不重复加热,加热过一次的剩菜没有吃完,就必须倒掉”、“使用食物温度计判断食品做熟的程度”、“在冰箱冷藏室里解冻生肉”、“存放在冰箱/冰柜里的食物在烹调前经过充分解冻”、“加工生、熟食品时,使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肉类、蛋类、豆类、乳制品和水产品能烧熟煮透”得分较低,得分分别为(3.22±1.40)、(3.27±1.55)、(3.39±1.65)、(3.50±1.43)、(3.53±1.79)、(3.56±1.19)分,家庭食品处理行为的规范性有待提高。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t=-6.360,P<0.001)、年龄(F=6.477,P=0.001)、婚姻状况(F=5.135,P=0.002)、文化程度(F=6.245,P<0.001)、常住地(t=-2.405,P=0.016)、职业类型(F=3.703,P=0.011)、家庭人均月收入(F=12.211,P<0.001)、家庭恩格尔系数(F=5.052,P<0.001)的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处理行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食品处理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性别(P=0.013)、年龄(P<0.001)、文化程度(P=0.001)、常住地(P=0.005)、职业类型(P=0.023)和家庭人均月收入(P=0.040)。结论:1、受访者的食品处理风险特征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处理剩饭菜、解冻食物、使用食物温度计、防止交叉污染、烧熟煮透等环节规范性较差。2、受访者的食品处理风险特征人群主要为男性、农村居民、61岁及以上、文化程度较低、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以及自由职业者、农林牧渔种养殖业从业者。3、针对家庭食品处理的风险行为特征与人群特征,建议卫生相关部门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两个方面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4、针对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应从妥善处理剩饭菜、安全解冻食物、推广使用食物温度计、杜绝交叉污染、保证充分烹饪等方面,宣传普及专业操作规范,提高家庭食物处理行为的规范性。5、针对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对象,应精准定位风险人群,开展多层次有针对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将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