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发展到“自主择业”,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体现,满足了大学毕业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对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机制和社会职业环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多,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了一个不争事实。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专门机构,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任务更加艰巨,更加迫切,急需各高校未雨绸缪,加紧各方面的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新任务。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积极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就业指导的开展,对大学生了解就业的政策,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还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早,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西方现在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以职业生涯发展导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其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可见,西方高等学校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辅导立足于大学生长期的、一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是全程化的系统辅导。近年来,我们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观念和方法,如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等,但还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中,我国就业指导还存在不足:一是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进行短期指导,未能开展全程全员辅导;二是缺乏协调性,只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但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职业稳定、服务社会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