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BP51在结直肠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第三位,是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CRC常常发病隐匿,发现时已发生周围侵袭和远处转移,即使是在治疗性手术之后,40-50%的患者仍容易发生复发和转移。寻找新的CRC发展机制和治疗靶点,对于预测CRC的发病、提高治疗水平、改善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 51,FKBP51)就是众多肿瘤相关基因中非常重要的一员,近年来在许多肿瘤相关领域中(如黑色素癌、脑胶质瘤、白血病)被广泛研究。FKBP5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等肿瘤细胞中均有高表达。但是在CRC中关于FKBP51的研究非常有限,关于FKBP51在CRC中的作用是促癌还是抑癌仍不清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慢性持续炎症不仅在许多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有助于CRC的侵袭和转移。核因子活化B细胞κ轻链增强子(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途径是非常重要的的机体炎性通路,NF-κB是细胞内重要的核转录因子,正常NF-κB信号通路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它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凋亡以及应激反应等。一些研究表明FKBP51可以通过调控IKK激活NF-κB使其发挥促癌作用。因此,本实验分别利用临床标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深入研究并探讨FKBP51在CRC发展过程的作用和相关的作用机制以及FKBP51抑制剂FK506能否有效控制CRC的发展,希望为CRC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于2014-2015年共收集了96例未经新辅助治疗的原发性CRC患者手术切除的CRC和匹配的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应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FKBP51、NF-κB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利用COX分析和生存曲线分析FKBP51的表达与CRC患者预后的关系。2、培养结直肠癌细胞系,观察FKBP51在肠癌细胞的表达情况。利用沉默和过表达FKBP51的方式,观察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且检查FKBP51的表达变化对NF-κB、MMP-2和MMP-9等肿瘤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FKBP51在肠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使用FK506处理细胞,观察FKBP51的表达变化以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将SW620结肠癌细胞注入BALB/c裸鼠制成裸鼠成瘤模型。利用不同浓度的FK506溶剂处理小鼠,处理结束后提取各组小鼠的肿瘤组织进行测量、称重,之后对肿瘤内FKBP51、NF-κB等指标进行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研究并分析FK506对机体内FKBP51、NF-κB等表达的影响,探讨FK506对结直肠癌是否存在治疗作用。结果:1、在96对CRC肿瘤与癌旁正常组织中,77例肿瘤组织中FKBP51的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此外,Western blot检测还发现在77例High-FKBP51组的标本中,有37个肿瘤组织内除了在51 k Da左右存在一条FKBP51的主带外,在65 k Da附近还有一条变异条带;而19例Low-FKBP51标本中只有3例的肿瘤组织存在异构体;High-FKBP51组的FKBP51主要表达于CRC的粘膜层恶性腺上皮细胞中,以核表达为主。在黏膜下层的间质多数炎细胞和不成熟的成纤维细胞中FKBP51也表达强烈。CRC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部分平滑肌细胞FKBP51也强表达。在其对应的远端正常结肠组织内,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核内FKBP51呈中高程度表达;在19例Low-FKBP51标本中,肿瘤内FKBP51表达较低,仅在少数的细胞核中存在,其表达甚至低于瘤旁的正常腺体。平滑肌细胞可见有中低程度FKBP51信号。而其对应的瘤旁正常组织内FKBP51主要在腺体细胞核和间质细胞表达,信号偏弱,明显低于High-FKBP51组的瘤旁正常组织。对比同一来源的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病灶中的FKBP51的表达情况发现,FKBP51在越远离原发部位的组织中表达越强。High-FKBP51组肿瘤中NF-κB、MMP-2和MMP-9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COX分析和生存分析发现High-FKBP51组患者预后更差,FKBP51可作为CRC的独立预后因素。2、NCM460、SW480和SW620三组细胞系中以SW620中FKBP51的表达最强,MMP-2和MMP-9表达最高,NF-κB的活化程度最大。下调和上调FKBP51后NF-κB、MMP-2、MMP-9、IKK的表达趋势与FKBP51一致,p-IKKα和IκBα的表达趋势与FKBP51相反。si FKBP51使SW620细胞的活力在24 h、48 h和72 h相比NC组分别下调74.5%、71.2%和70.2%。24 h的细胞划痕愈合度仅为NC组的一半(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si FKBP51组细胞数20.4±4.6(个)明显低于NC组43.3±8.7(个)(p<0.05),迁移实验显示si FKBP51组细胞数17.9±6.2(个),明显低于NC组39.5±6.3(个)(p<0.05)。当上调FKBP51表达时,oe FKBP51使SW620细胞的活力上升,在24 h、48h和72 h分别达PC组的1.46倍、1.52倍和1.61倍。划痕实验结果提示上调FKBP51促进细胞迁移,从6 h开始与PC组显示出差异。在24 h,PC组的平均迁移率为32.47%,而oe FKBP51组达55.32%。Transwell实验oe FKBP51组24 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79.3±12.9(个)和76.6±8.9(个),PC组为43.3±8.7(个)和37.8±.9.2(个),oe FKBP51组显著高于PC组(p<0.05)。FKBP51的高表达能够抑制凋亡因子BAX的表达,使细胞凋亡率降低。FKBP51的表达受到FK506的调控,而不受NF-κB激动剂TNF-α和抑制剂PDTC的调控。3、给成瘤的裸鼠注射不同剂量的FK506可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各组肿瘤平均大小为对照组657.93 mm3,1 mg/kg组441.38mm3,3 mg/kg组为297.41 mm3,5 mg/kg组为257.47 mm3(n=6,p<0.05)。FK506使Ki67的表达明显减弱,恶性度降低。小鼠在接受FK506处理后,肿瘤内FKBP51、NF-κB、MMP-2和MMP-9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同时Tunel染色显示FK506能促进肠癌细胞凋亡,凋亡程度与FK506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1、CRC肿瘤中FKBP51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度有关,FKBP51有望作为CRC患者预后和生存率评估的有效参考。2、FKBP51的表达强度与肠癌细胞的恶性度正相关;在肠癌细胞中,FKBP51作为NF-κB的上游,调控NF-κB及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并且有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FK506能调控细胞系中FKBP51和NF-κB的表达,并有望作为结直肠癌的治疗用药。3、在机体中,FKBP51仍可通过调控NF-κB的表达调节肿瘤相关因子的变化;FK506通过下调FKBP51的表达抑制肠癌肿瘤的生长和恶性度,并对肿瘤细胞有促凋亡作用;FKBP51蛋白有望作为结直肠癌治疗方面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女性随着围绝经期的到来,卵巢功能开始丧失,其体内性激素会发生巨大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雌激素水平下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绝经后的女性发生糖尿病、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以及各种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而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后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以上信息揭示雌激素与糖代谢之间有一定关联,但目前国内外对于雌激素的降低导致糖尿病风险增高的分子机制研究并不深入,没有确切定论,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雌激素
目的:肥胖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心脏60%~70%的能量供应来源于脂肪酸,严重肥胖的患者外周血中的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增加,加之FFA利用障碍,造成脂质氧化不充分,从而引起大量脂质及其中间产物在心脏沉积,致使心肌细胞的脂肪变性,造成心脏功能障碍或心肌肥厚,这一病理生理过程被称为心肌脂毒性。然而,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结直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等非特异性症状,往往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若对早期CRC进行临床干预,患者得5年生存率有望达到90%,而一旦肿瘤发生转移,则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结直肠癌发病经过局
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著。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
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最常发生的与心血管相关的疾病,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死于IHD的人数超过750万人。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但在再灌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心肌损伤加剧的情况,即发生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
目的: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肿瘤之一,在人类癌症的发病率中居第九位。病因极其复杂,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是较明确的致病因素。肾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死亡率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透明
目的:在全球范围内,肝癌是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每年导致超过700,000例死亡,它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肿瘤,通常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估计低于9%。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组蛋白甲基化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相互作用的锌指蛋白1(retinoblastoma protein-interacting zinc finger gene1,RIZ1)是一种甲基转移酶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占全部癌症病例总数的1%~2%,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以上。虽然大多数的PTC病人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及术后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并结合放射性碘治疗后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PTC病人对这种治疗无效,并导致死亡。因此,进一步阐明PTC在肿瘤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髋关节晚期疾病的手术手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有效缓解髋部疼痛等症状,并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程序相对固定,已经被作为常规手术各地广泛开展。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是它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治疗,公认的有效治疗措施是髋关节假体翻修手术。但是由于翻修手术不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而且手术相对复杂,
目的: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肿瘤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因的疾病。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病灶解剖位置限制,病灶多发,肝功能储备不足,肝外转移或其他合并症,很多患者并不适合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而最常用的替代性治疗为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RFA)。射频消融治疗在通过加热使肿瘤产生原位凝固性坏死的同时,还可以释放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对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