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诱因及临床预后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及本省内4家传染病医院的住院患者计364例,诊断标准采用我国2012年《肝衰竭诊治指南》的定义,收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等人口学特征;HBV相关、感染、药物、酒精等诱发因素;入院时(基线)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基线的血生化、HBVDNA、凝血功能、MELD评分;入院7天、14天、28天、90天及出院时主要临床资料(TBIL、ALB、INR/PTA、PCT等)、转归和出院时原发病诊断。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因素对ACLF转归的影响,以及CTP评分及MELD评分等对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 结果: 1. ACLF主要病因构成依次为:慢性HBV感染占 79.4%(289/364)、酒精性肝病占6.87%(25/364)、不明原因肝损伤占 6.32%(23/364)、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占2.47%(9/364)、慢性HCV感染占 2.20%(8/364)。 2. ACLF患者平均年龄为48.38±12.45岁,其中男性(46.58±12.17岁)低于女性(54.22±11.59岁)(P<0.05)。HBV相关ACLF患者40-49岁年龄组28天生存率(61.90%)高于60岁以上组(32.79%),随年龄增大,生存率呈下降趋势(P<0.05)。男女性别比:HBV相关ACLF 3.25:1、HCV-ACLF 0.6:1、酒精性肝病ACLF 24:1、慢性药物性肝损伤ACLF 0.3:1 (P<0.001)。 HBV相关ACLF患者BMI指数与生存率的关系:BMI低于18.5组:33.33%(2/6);18.5-23.9组:66.15%(43/65);24-27组:71.15%(37/52);28-32组:62.6%(17/27);大于32组:50%(4/8),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ACLF发病的主要诱因:肝内因素:HBV相关因素(HBV活动、NA停药、NA耐药)32.25%、药物性肝损伤 6.90%、酒精性肝损伤 6.09%;肝外因素:细菌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不明部位感染) 32.45%、消化道出血 5.48%、胃肠道菌群易位5.27%。 4. 低病毒载量与中度以上病毒载量生存率分别为50%和53.96%;单一诱发因素28天生存率(48.06%)与两种及以上诱发因素的28天生存率(4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90天内生存率代偿期肝硬化与失代偿期肝硬化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4.53%vs 48.0%,P>0.05)。 6. 二分类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ACLF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INR、TBIL、CTP评分、MELD评分是判断预后的关键指标。 结论: 1. ACLF的主要病因依次是HBV感染、酒精性肝损伤、不明原因肝损伤、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慢性HCV感染和自身免疫性肝病。 2. HBV-ACLF生存率高于非HBV相关ACLF,HBV-ACLF生存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性生存率低于女性;BMI指数、HBVDNA载量对ACLF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3.细菌感染、HBV相关因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消化道出血、胃肠菌群易位为ACLF发病的主要诱因;其中细菌感染(主要部位分别来自腹腔、肺部、胆道、皮肤、泌尿系)、HBV相关主要为(HBV活动、NA停药、NA耐药)。一种或者多种诱发因素对ACLF的转归没有明显影响。 4.慢性肝病基础上的ACLF,生存率明显高于肝硬化基础的ACLF,但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生存率不低于代偿期肝硬化。 5.INR、TBIL、CTP评分、MELD评分是判断ACLF预后的有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