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胃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同时辅助放化疗。但多数患者诊断时多处于Ⅲ、Ⅳ期,行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因此,胃癌治疗的新辅助化疗逐步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已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案。IL-33(Interleukin-33, IL-3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其受体ST2在很多细胞中表达。它不仅能与其受体结合参与各种炎症反应,还能作为一种细胞内核因子,通过其氨基酸末端结构与核小体表面的酸性口袋相结合从而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发现IL-33在胃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此,我们研究IL-33是否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有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今后临床个性化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ICC)方法检测MGC-803是否存在IL-33受体ST2的表达。2、IL-33蛋白预处理细胞24h,加入顺铂(CDDP)4g/ml,48h后MTT、流式细胞仪测增殖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测caspase-3的蛋白表达。3、构建Ad-IL-33-EGFP、Ad-EGFP腺病毒载体,分别感染胃癌细胞得到MGC-8-3-IL-33、MGC-803-Mock,24h后加入CDDP。应用MTT测定细胞增殖,Westernblot测caspase-3、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qRT-PCR)测定ERCC1、BRCA1基因mRNA水平。结果1、胃癌细胞MGC-803存在IL-33受体ST2的表达。2、IL-33蛋白预处理细胞后加入CDDP,MTT、流式细胞结果显示IL-33对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无显著影响,Western blot实验发现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3、MGC-803-IL-33、MGC-803-Mock、MGC-803细胞给予相同浓度CDDP处理,MTT结果显示MGC-803-IL-33细胞增殖能力较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MGC-803-IL-33组细胞caspase-3及PARP蛋白活化程度较低(P<0.05),qRT-PCR测定发现,MGC-803-IL-33细胞ERCC1基因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证实在胃癌细胞表面存在IL-33受体ST2的表达。重组人IL-33蛋白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无显著影响。以Ad-IL-33-EGFP腺病毒为载体感染胃癌细胞后实验发现,高表达IL-33的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下降。同时qRT-PCR结果显示MGC-803-IL-33细胞ERCC1mRNA水平明显升高。分析显示IL-33高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ERCC1基因的表达增强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而产生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