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福州地区部分高校女大学生痛经情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初步探讨痛经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痛经发病与体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痛经的易患因素及好发体质,以期为临床有效辨治痛经及改善易患群体的体质偏颇,消除易患因素,降低痛经的发病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制定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及自拟调查问卷,对福州地区部分高校自愿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共调查666例,其中痛经患者418例(病例组),无痛经史者248例(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月经及带下史、疾病史等一般情况,痛经患者的痛经情况,体质状况。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痛经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体质与痛经发病特点之间的关系、痛经相关影响因素与痛经发病及易感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418例痛经患者(病例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依次为:气虚质(45.7%)>阳虚质(41.9%)>气郁质(35.6%)>阴虚质(32.3%)>湿热质(27.0%)>平和质(16.7%)>血瘀质(14.8%)>特禀质(3.8%)>痰湿质(3.6%)。2、对照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依次为:平和质(38.7%)>湿热质(27.4%)>气虚质(27.0%)>阳虚质(25.8%)>气郁质(25.4%)>阴虚质(10.5%)、血瘀质(10.5%)>痰湿质(2.0%)、特禀质(2.0%)。3、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的分布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4种体质类型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在痛经程度上,平和质疼痛程度最轻;偏颇体质疼痛程度较重,前3位依次为:特禀质(75.1%)>气虚质(73.9%)>痰湿质(73.3%)。各体质类型中痛经程度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在痛经发作频率上,偏颇体质的痛经频发所占比率均高于平和质,疼痛发作频率较高的前三位依次为:痰湿质>特禀质>阳虚质。痛经发作频率在各偏颇体质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饮食生冷食物为诱发或加剧痛经的最常见因素,在各种体质类型中所占比例皆为60%以上。9种体质类型中诱发或加剧痛经的因素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7、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本人出生方式、出生后喂养方式、睡眠规律、睡眠质量、运动习惯及饮食习惯中的均衡清淡饮食项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病例组和对照组月经初潮年龄、经量、经色、经质及经前伴随症状比较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痛经的发生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本调查中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是痛经的好发体质。2、痛经发病特点与体质关系密切,偏颇体质痛经程度较重,发作频率较高。3、饮食生冷寒凉之品是诱发或加剧痛经的最常见因素。4、非顺产出生、婴儿期非母乳喂养、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规律或质量不佳、很少运动等因素易形成痛经易感体质。5、月经初潮年龄小者痛经发病率较高。痛经患者多伴有月经的量、色、质异常及存在经前及经期伴随症状。6、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纠正或改善体质偏颇,有望成为防治痛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