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穆时英和朴泰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反对当时文坛盛行的左翼文学,提倡文学的自律性和艺术性,并在小说的形式和技巧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尝试,给当时停滞不前的两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他们为两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政治原因,长期并未得到相应的评价。直到20世纪80年代,两国有关他们的研究才开始回温。最近20年,关于他们的研究成为两国学术界的“热点”,并出现了有关他们的比较研究。但是由于起步晚,以往的研究多侧重小说技巧的比较,因此迄今为止,还未出现从整体上系统比较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一点,本论文将从主题和形式两方面,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本论文将首先介绍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性以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活动。两国现代主义文学都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都具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般特性,但是由于两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土壤,又使它们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这也是造成两位作家作品存在差异的原因。其次,对两位作家的小说主题进行比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穆时英和朴泰远小说的共同主题。他们从物质/精神,现象/本质,意识/潜意识的层面,表现了都市个体生命在快速变化的现代文明中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人情的变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精神危机,借以对殖民地畸形的都市文明进行批判。然而不同的是,穆时英对都市文明批判的同时,还流露出对这种色彩斑斓的都市生活方式的留恋。而且两位作家笔下的深受都市文明压抑的生命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是不同的。穆时英小说的人物以虚无和颓废的方式进行灵魂上的挣扎与抗争,而朴泰远笔下的小说人物则是采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追求人生幸福,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最后,对比两位作家作品的艺术特征。两位作家都十分重视“怎样写”这个问题,并积极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例如蒙太奇、重叠摄影、“意识流”等。但是他们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是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采取“取其精华”的扬弃态度,对它们进行了能动的改造,使中韩现代主义文学拥有了区别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特征,真正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