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流动是指资源从一种形态或一个区域向另一种形态或区域的变化,即资源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资源稀缺、生态脆弱的农业大国开展资源流动研究,对全面认识资源利用过程,分析资源利用效率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资源流动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知识资源在内的所有对国家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资源,但其最终目的是要反映资源在产品链的各个环节上的转化,因此资源生态系统的不同节点的资源计量就成为资源流动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选择了生态足迹、能值分析以及虚拟资源方法进行研究。
(2)玉米资源的流动模式决定于玉米的不同利用方式。玉米纵向流动主要研究工业用玉米的流动,而玉米横向流动主要研究饲料用玉米的流动。本文从资源纵向流动企业的流量、生产规模、企业分布、流动效率,资源横向流动的运输方式、集散中心、流动数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资源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的特点及其时空差异性。
(3)对玉米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投入情况进行了计算:根据玉米生产所需资源的稀缺程度,计算了1t玉米所需的水和耕地两种自然资源、化肥、劳动力、柴油和电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以及反映自然资本消耗的生态足迹占用情况。
(4)以玉米-淀粉-味精资源产品链为例,用生态足迹和能值方法分析了资源生态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情况。1t味精的生态足迹和能值分别为1.6832hm2和1.6E+16sej,而玉米子系统所需的资源资本含量最高,分别占到生态足迹总量的74.6%和能值的85%,而玉米生态足迹净效益占味精的62%,能值市场交换获利率占味精获利率的41%。本文的计算表明,延长资源链条是提高资源效益的重要途径;提高资源生态系统效率的重点是提高玉米子系统利用效率。资源链延长所增加的效益虽然没有进入农业部门,但表现出了较强的外部效益。
(5)利用“虚拟资源”的概念和方法,计算了我国“玉米南运”的虚拟水、虚拟土地利用、虚拟社会经济资源和虚拟自然资本投入的含量,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从1999/2000~2001/2002年度每年从北方向南方调运的玉米相当于400亿m3虚拟水、929万hm2虚拟耕地、220万t虚拟化肥、10.3亿个虚拟劳动日、30.3万t虚拟柴油和虚拟12亿kW·h电能,共计向自然界的需求多达2500万hm2的生态足迹面积。从生产力的角度这种流动是合理的,却与我国水、土自然资源禀赋不相匹配,玉米资源流动还使虚拟水流出区承担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代价。鉴于玉米资源流动所引起的负效应难以避免,并且是一种“生态不公平交易”,中央政府有义务对玉米资源流动的利益受损区给予一定的支持。
(6)农户调查表明,案例区秸秆资源利用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利用方式以燃料和饲料为主,作为肥料还田的利用较少。华北地区的秸秆焚烧或燃烧的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最大,其它依次为东北、西南、西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