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诗经》学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从以传统教化思想为主导的经学变成了现代人文科学。在这一转型历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国风》的地位提高和研究热度急剧上升。本文拟在清末民初《诗经》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对这一特殊现象进行探究,探讨这一时期《国风》研究的凸显意味着什么,在《诗经》学的转型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第一章主要着眼于《国风》研究发展的特殊背景,对社会环境、经学发展、《诗经》学发展进行梳理,来揭示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学术生态,并在此基础上描述《诗经》学在清末民初转型的脉络,以求能在《诗经》学发展的整体中论述这一时期《国风》研究发展的“异变”。
第二章具体描述《国风》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本章从经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经学研究向史料研究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时期《国风》研究发生的转变。从经学研究到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方式的转向是清末民初《诗经》学转型最为突出的特征,它宣告《诗经》学脱离了传统经学的束缚,成为独立的现代人文科学。这一时期,文学视野下《国风》研究有以下三个较为重要的内容:一、《国风》的性质被重新界定为民歌;二、诗旨的重新阐释;三、《国风》中婚恋诗的解读热潮。《诗经》的史料研究体现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传统经学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章太炎“六经皆史”的观念下实现了由经入史的转变。史料视野下《国风》研究的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以《国风》为史料的历史学研究;以《国风》为史料的民俗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国风》的史料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民俗学研究仅散见于个别学者的研究之中,不成系统,而文化人类学研究由闻一多开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第三章主要探讨《国风》研究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这种现象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学术与社会的联系空前加强,因而《国风》研究中多含有学者们社会改造的思考。对《国风》研究发生影响的社会运动及思潮主要有:整理国故运动中贯穿的疑古思潮以及平民文学地位的提高。整理国故运动是这一时期胡适提出的具有统摄意义的文化运动,其中蕴含的整理传统学术之意本具有合理性,但疑古思潮则使其从“整理国故”变为“摧毁国故”运动。在贯穿着疑古思潮的整理国故运动下,《国风》的文学研究作为对《诗经》传统经学研究的反动,得到了学者们的大力提倡。除此之外,影响《国风》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平民文学地位的提高,这一历史趋势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白话文运动”与“歌谣运动”都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具体表现,而“白话文运动”与“歌谣运动”又都不同程度的和《国风》的民歌阐释发生着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国风》的民歌阐释合于为白话文、为民间歌谣寻找远古传统的思考,因而得到学者们的特别关注。
从这一时期《国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诸多缺陷,比如学者们在材料采择上的倾向性、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上的以今例古、胡适对《诗经》所下的“歌谣总集”定义,都是值得重新商榷的。
五四时期的文化运动本就具有着强烈的时代性,“为社会”“为人生”的社会现实需求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思考。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从《诗经》学发展的角度,我们应对清季民初的《国风》研究与《诗经》研究进行理性的反思。
第一章主要着眼于《国风》研究发展的特殊背景,对社会环境、经学发展、《诗经》学发展进行梳理,来揭示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学术生态,并在此基础上描述《诗经》学在清末民初转型的脉络,以求能在《诗经》学发展的整体中论述这一时期《国风》研究发展的“异变”。
第二章具体描述《国风》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本章从经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经学研究向史料研究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时期《国风》研究发生的转变。从经学研究到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方式的转向是清末民初《诗经》学转型最为突出的特征,它宣告《诗经》学脱离了传统经学的束缚,成为独立的现代人文科学。这一时期,文学视野下《国风》研究有以下三个较为重要的内容:一、《国风》的性质被重新界定为民歌;二、诗旨的重新阐释;三、《国风》中婚恋诗的解读热潮。《诗经》的史料研究体现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传统经学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章太炎“六经皆史”的观念下实现了由经入史的转变。史料视野下《国风》研究的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以《国风》为史料的历史学研究;以《国风》为史料的民俗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国风》的史料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民俗学研究仅散见于个别学者的研究之中,不成系统,而文化人类学研究由闻一多开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第三章主要探讨《国风》研究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这种现象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学术与社会的联系空前加强,因而《国风》研究中多含有学者们社会改造的思考。对《国风》研究发生影响的社会运动及思潮主要有:整理国故运动中贯穿的疑古思潮以及平民文学地位的提高。整理国故运动是这一时期胡适提出的具有统摄意义的文化运动,其中蕴含的整理传统学术之意本具有合理性,但疑古思潮则使其从“整理国故”变为“摧毁国故”运动。在贯穿着疑古思潮的整理国故运动下,《国风》的文学研究作为对《诗经》传统经学研究的反动,得到了学者们的大力提倡。除此之外,影响《国风》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平民文学地位的提高,这一历史趋势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白话文运动”与“歌谣运动”都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具体表现,而“白话文运动”与“歌谣运动”又都不同程度的和《国风》的民歌阐释发生着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国风》的民歌阐释合于为白话文、为民间歌谣寻找远古传统的思考,因而得到学者们的特别关注。
从这一时期《国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诸多缺陷,比如学者们在材料采择上的倾向性、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上的以今例古、胡适对《诗经》所下的“歌谣总集”定义,都是值得重新商榷的。
五四时期的文化运动本就具有着强烈的时代性,“为社会”“为人生”的社会现实需求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思考。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从《诗经》学发展的角度,我们应对清季民初的《国风》研究与《诗经》研究进行理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