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一位文人,以诗名显著于世,其诗歌在宋代被称作“陈简斋体”,在宋代文学史中起着前承江西诗派余绪后开南宋爱国主义诗歌先河的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对陈与义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风格、价值意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等方面,对其在历代的接受研究仍有不足。尤其宋代作为陈与义诗歌接受的奠基阶段,学界目前对这一时期的陈诗接受研究还仅停留在揭示其现象,未能做深入具体的剖析,缺乏系统的概括与梳理。鉴于以上不足,本文从陈与义在宋代的接受这一方面切入,运用古代文学传统的文献搜集和西方接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宋代陈与义的接受情况进行细致梳理,以期对这种接受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给予揭示。
论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目前学界有关陈与义诗歌接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并指明论文的构想、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从宏观角度讨论宋代对陈与义诗歌接受的整体概况,从宋人对陈与义诗歌地位的肯定、对诗歌渊源的体认、对诗歌审美风格的评价和诗歌接受的特点四个方面展开。宋人普遍认可陈与义诗坛的“大家”地位,也能够辨明体制源流,认识到其诗学陶渊明、杜甫、陈师道等人,同时还能够指出其突破前人樊篱而自成一体的诗歌审美风貌。宋代对陈诗的接受呈现出普遍推尊和重视南渡时期诗作的特点,其诗歌在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文人之间广泛流传,在南渡时期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奠定了陈与义在南渡诗坛无出其右的地位。
第二章主要从微观角度以张嵲、胡穉和刘克庄为例,对宋代陈与义诗歌接受进行专题研究。张嵲主要从诗歌创作思想和诗歌风格两个方面接受陈诗,主要推阐陈与义诗歌中清远平淡的一面;胡穉则主要是考证陈与义的行迹编年和阐释陈诗与杜甫的联系,其发明之义主要在于发陈与义“江西诗派化”的先声;刘克庄则是从“简严”“雄浑”的诗歌风格和学杜成就两个方面评议陈与义诗歌,充分肯定了陈与义在南渡诗坛的领军地位。本章从上述三人不同的诗学观切入,展现在不同诗学思想的观照下对陈与义诗歌接受的不同维度,体现各自接受陈诗的独特性和典范性意义。
第三章主要探析宋代对陈与义普遍推尊的原因。通过联系陈与义的经历与相关创作,并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与创作环境,主要从诗坛对“新变”的呼唤、江山之变的情感共鸣和陈与义诗歌自身特点对陈与义诗歌的接受三个方面展开,以期能够深入剖析陈与义在宋代被普遍接受的内因与外因。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陈与义作为两宋之交的一位杰出诗人,其得江山之助而形成的“新体”诗风对江西诗派具有积极的变革作用。宋人对陈与义诗歌的普遍推尊,为陈与义被方回列入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起到了理论铺垫的作用,也为陈与义在文学史中的经典化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论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目前学界有关陈与义诗歌接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并指明论文的构想、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从宏观角度讨论宋代对陈与义诗歌接受的整体概况,从宋人对陈与义诗歌地位的肯定、对诗歌渊源的体认、对诗歌审美风格的评价和诗歌接受的特点四个方面展开。宋人普遍认可陈与义诗坛的“大家”地位,也能够辨明体制源流,认识到其诗学陶渊明、杜甫、陈师道等人,同时还能够指出其突破前人樊篱而自成一体的诗歌审美风貌。宋代对陈诗的接受呈现出普遍推尊和重视南渡时期诗作的特点,其诗歌在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文人之间广泛流传,在南渡时期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奠定了陈与义在南渡诗坛无出其右的地位。
第二章主要从微观角度以张嵲、胡穉和刘克庄为例,对宋代陈与义诗歌接受进行专题研究。张嵲主要从诗歌创作思想和诗歌风格两个方面接受陈诗,主要推阐陈与义诗歌中清远平淡的一面;胡穉则主要是考证陈与义的行迹编年和阐释陈诗与杜甫的联系,其发明之义主要在于发陈与义“江西诗派化”的先声;刘克庄则是从“简严”“雄浑”的诗歌风格和学杜成就两个方面评议陈与义诗歌,充分肯定了陈与义在南渡诗坛的领军地位。本章从上述三人不同的诗学观切入,展现在不同诗学思想的观照下对陈与义诗歌接受的不同维度,体现各自接受陈诗的独特性和典范性意义。
第三章主要探析宋代对陈与义普遍推尊的原因。通过联系陈与义的经历与相关创作,并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与创作环境,主要从诗坛对“新变”的呼唤、江山之变的情感共鸣和陈与义诗歌自身特点对陈与义诗歌的接受三个方面展开,以期能够深入剖析陈与义在宋代被普遍接受的内因与外因。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陈与义作为两宋之交的一位杰出诗人,其得江山之助而形成的“新体”诗风对江西诗派具有积极的变革作用。宋人对陈与义诗歌的普遍推尊,为陈与义被方回列入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起到了理论铺垫的作用,也为陈与义在文学史中的经典化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