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始于1990年代),但已硕果累累;“城郊村”也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然而介于“城中村”和“城郊村”之间还有一类“发展型城中村”,其特征介于前两类农村之间,可以视为“成熟型城中村”的初始阶段;其存在问题类似于“成熟型城中村”,但又有不同,需要采取新的规划模式,在其自发演变为“成熟型城中村”之前实施规划干预,促其渐进有序地融入城市建成区。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出于此。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研究性规划法”,通过珠海市下栅村的改造规划探索对“发展型城中村”的规划干预手段与改造对策。(第一章)关于“城中村”的相关理论研究,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述评:一,认识“城中村”,包括概念的界定,特征的归纳,类别的划分,以及价值的判断。二,形成机制,主要概括为制度因素以及村民的经济理性和政府的趋利行为。三,改造策略,从两个视角进行探索:其一是就“城中村”改造本身而言的改造模式、改造思路与改造政策建议,其二是将“城中村”改造与低收入人群住房供给系统相结合的政策建议研究。另外,由于我国“城中村”现象开始受到关注是始于1980年代城乡边缘带的研究,因此笔者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城乡边缘带方面的研究做了分析与总结。迄今为止,城乡边缘带的研究水平尚处于概念论证和形成演变机制的探讨阶段,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城乡边缘带的概念界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笔者提出,是否可以将城乡边缘带的研究和“城中村”的研究结合起来,尤其是以位于城乡边缘带的“发展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发展型城中村”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机制,从规划学的角度探讨主动性的改造策略和规划干预手段?(第二章)第三章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发展型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先从卫星图的直观形象和笔者现场踏勘的感性认识开始,对比“成熟型城中村”和“发展型城中村”的显著差别,从区位、周边建设情况、道路网、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比例、空间形态、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容积率、常暂比九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然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总结出“发展型城中村”存在的九方面问题: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二,村民就业与社保问题;三,现状土地利用低效;四,违章建筑的产权问题;五,道路交通设施不成体系;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七,市政公用设施匮乏;八,社会文化与特色空间消逝;九,生态环境屡遭破坏。以上九方面问题的形成机制,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因素:城乡二元规制,城乡边缘带过渡性特征,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协调问题。(第三章)第四章通过珠海市下栅村的改造作为案例进行“发展型城中村”规划对策的探索。探索的路径主要是从经济发展、土地整合与利益平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生态景观系统、改造时序与分期建设安排几方面研究“发展型城中村”的规划干预对策。第五章是对本文的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