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P.m)引起的在鸡、鸭等禽类中发生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以呼吸困难、腹泻、肝脏表面白色坏死点、心包积液、肺出血等为主要特征。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禽业产生巨大危害。加强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的研究,对保护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从疑似病料中分离,经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而且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得到进一步验证。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1.2×109CFU/mL的菌液10倍系列稀释后,接种11日龄健康雏鸭后,该分离菌株对11日龄健康雏鸭的LD50为10-4.5。攻毒后引起发病雏鸭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变化。主要病变以心包积液、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肺出血和肝脏白色坏死点等为特征,并且从雏鸭体内分离出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利福平、氧氟沙星较敏感。本试验为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病变模型。利用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分别经口服和滴鼻接种途径人工感染雏鸭,观察鸭的发病情况,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内随机剖杀试验组鸭和对照组鸭,采集肝脏、肺脏、心脏和脾脏等组织固定、H.E.染色,观察各器官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雏鸭感染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对雏鸭致病力很强。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十二指肠绒毛断裂、脾脏脾小梁变细,血窦扩张,淋巴细胞密度升高、肝细胞脂肪变性、心肌纤维断裂等为特征。试验结果说明经口服和滴鼻接种途径人工感染雏鸭后,滴鼻感染的病理进程比口服感染途径提前出现。以分离菌株纯化后免疫清洁的新西兰白兔制备第一抗体,以FITC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作为第二抗体,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一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50,感作时间为4℃过夜,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感作时间为37℃1h,特异性黄绿色荧光最清晰。以建立的IFA对Pm人工感染雏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Pm,但在不同时间内取样,阳性信号分布的器官不同。肝脏、胸腺、脾脏和肺脏Pm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表明这些器官为Pm的主要靶器官。IFA检测石蜡切片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检测和抗原定位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