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战以后及新文化运动时期(1918-1920年),是众多思想交汇的“十字路口”。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湖南近代的体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变化。
欧战结束,人们开始反思战争于人类之不良影响,认识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于是清末民初所流行的军国民主义思潮与“尚武”思想开始遭到时人的质疑,军国民体育也随着“尚武”思潮的消退逐渐被否定。人们认为,体育是人的生活手段,自然因人要生活然后才要体育,所以重视体育的首要目的是生活上的满足。但军国民体育的结果,恰恰与“生活上的满足”这个目的背道而驰,故而反对军国民体育。加上实用主义、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也引起了中国体育界对于兵操、竞技体育的反思。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新文化运动的飞速发展,又使传统国技性质的体育定位成为讨论的话题。如何看待静坐、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伴随运动中新思潮的涌现,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提出,科学和民主的提倡,马列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一些民主主义人士开始用近代科学观点来研究和提倡体育。故在学校体育与妇女体育等方面,日趋体现出民主、平等、科学等发展态势。
此时,体育的时代特点展现为更加注重“人的体育”、“生活的体育”、“互助的体育”;从人本主义出发,考虑健全个人意义。然而,在近代体育兴起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守旧分子借“新武术”和“静坐”等传统体育极力推销“国粹”,以抵制新文化运动,抵制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从而出现关于“国粹”体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引发出对于体育更深层次的思考,即如何处理好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仍不可忽视传统体育有其精华之处,只要科学合理的利用,便能有助于人们强身健体。
体育的本质是崇尚生命,体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体育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