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体育思想的转变与发展(1918—1920)——以湖南为个案的考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战以后及新文化运动时期(1918-1920年),是众多思想交汇的“十字路口”。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湖南近代的体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变化。 欧战结束,人们开始反思战争于人类之不良影响,认识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于是清末民初所流行的军国民主义思潮与“尚武”思想开始遭到时人的质疑,军国民体育也随着“尚武”思潮的消退逐渐被否定。人们认为,体育是人的生活手段,自然因人要生活然后才要体育,所以重视体育的首要目的是生活上的满足。但军国民体育的结果,恰恰与“生活上的满足”这个目的背道而驰,故而反对军国民体育。加上实用主义、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也引起了中国体育界对于兵操、竞技体育的反思。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新文化运动的飞速发展,又使传统国技性质的体育定位成为讨论的话题。如何看待静坐、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伴随运动中新思潮的涌现,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提出,科学和民主的提倡,马列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一些民主主义人士开始用近代科学观点来研究和提倡体育。故在学校体育与妇女体育等方面,日趋体现出民主、平等、科学等发展态势。 此时,体育的时代特点展现为更加注重“人的体育”、“生活的体育”、“互助的体育”;从人本主义出发,考虑健全个人意义。然而,在近代体育兴起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守旧分子借“新武术”和“静坐”等传统体育极力推销“国粹”,以抵制新文化运动,抵制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从而出现关于“国粹”体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引发出对于体育更深层次的思考,即如何处理好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仍不可忽视传统体育有其精华之处,只要科学合理的利用,便能有助于人们强身健体。 体育的本质是崇尚生命,体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体育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抗灾、减灾、赈灾就成了关系到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同时,灾荒史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史、社
明、清建筑可谓中国古建筑的鼎盛之作。作为明、清居住建筑的典范,会馆建筑为古建筑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会馆建筑类型众多,遍布全国,黄河流域多以北方籍会馆为主,其中尤以山西籍的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上发展乡村经济的轨道上来。这就使我们很容易会想到重建农民协会,把农民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
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饺子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节庆吉祥食品与家常食品的典型代表。它不仅由于自身别具一格的风味特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味食品,而且更由于它在千百年的历史传
唐代节日数量居历朝之首,并且唐代节日开始明显地由祭祀趋向娱乐,所以唐代节日的社会内涵也相应地越来越丰富,从唐代节日也便能管窥到更多体量的社会现象。 该文试图从社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