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产后乳房充血是产后常见病之一,而该病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因此本研究:①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目前临床常见产后病的发生情况,重点研究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的特点,探讨乳房疼痛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上针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②观察浮针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在产后乳房充血患者中的即时疗效,以及治疗后一个月内的随访疗效,以期探寻产后乳房充血治疗的临床最优方案。
方法:
①采用产后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回访,共发放问卷2114例,最终将回收的1016例有效问卷作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将其中产后乳房充血产妇600例纳入观察组,其余416例产妇纳入对照组。通过收集整理产妇的临床数据,了解目前临床产后常见病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析产后乳房充血的危险因素,以及探讨乳房充血危险因素与乳房疼痛程度的相关性;②选择同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就诊的产后乳房充血60例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浮针治疗组(即浮针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和单纯按摩组(即单纯穴位按摩治疗),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3次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即时疗效和随访疗效。
采用SPSS20.0中文版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百分率(%)描述。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资料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研究两组间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乳房疼痛等级变量之间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需经平行线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需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一、产后乳房充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1.临床常见产后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排列前8位的产后病分别为:产后乳房充血600例(59.06%),产后缺乳532例(52.36%),产后汗证452例(44.49%),产后身痛证424例(41.73%),产后便秘324例(31.89%),产后恶露不绝304例(29.92%),产后抑郁症180例(17.71%),产后尿潴留112例(11.02%)。
2.产妇一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BMI、分娩孕周、年龄、分娩方式、孕次、产次、宝宝性别、宝宝出生体重、产前是否学习过母乳喂养知识、分娩后1小时内是否让宝宝早吸吮或早接触乳房、坐月子地点、婚姻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前检查次数、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母乳喂养时间、经前是否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是否乳头破损、产后是否过早进补、产后情绪变化情况、产后是否经常与家人争吵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显示:
家庭月总收入、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过早进补、产后乳头破损、经常和家人争吵、产后情绪变化为产后乳房充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家庭月总收入因素中:月总收入在1-2万元、3-5万元、≥5万元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风险比月总收入不足1万元产妇低87.0%、67.0%和78.0%;是否经常和家人争吵因素中:经常与家人争吵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从未与家人争吵产妇的4.66倍;产后情绪变化因素中:易烦躁和易怒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正常产妇的4.25倍、76.88倍;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乳房破损、产后过早进补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正常产妇的4.1倍、3.4倍、3.32倍,以上几种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产后乳房充血产妇乳房疼痛程度相关因素结果显示:
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及产后过早进补的产妇发生中、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产后有乳头破损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其[OR(95%CI)为[2.128(1.237~3.658)];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比在家坐月子的产妇低44.0%,其[OR(95%CI)为[0.556(0.330~0.9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种方法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浮针治疗组和单纯按摩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BMI、孕次、产次、经初产妇、分娩方式、治疗前纯母乳喂养人数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即时疗效:浮针治疗组3次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和乳房硬度评分随治疗次数的增加均显著下降,其中[F值和P值]分别为[441.53,0.000]和[198.49,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浮针治疗组的乳房疼痛评分为2.00(0.00,4.00),单纯按摩组的乳房疼痛评分为0.00(0.00,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Z值和P值分别为(-2.103,0.035),浮针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6.7%)高于单纯按摩组(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随访疗效:浮针治疗组和单纯按摩组患者随访一个月内产后乳房充血复发人数和纯母乳喂养人数分别为(1,27)和(7,18),X2值和P值分别为(5.192,0.023)和(7.200,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按摩组复发率(23.3%)明显高于浮针治疗组(3.3%),而浮针治疗组纯母乳喂养率(90.0%)明显高于单纯按摩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当代常见产后病分别为:产后乳房充血,产后缺乳,产后汗证,产后身痛证,产后便秘,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抑郁症,产后尿潴留。
2.家庭月总收入、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过早进补、产后乳头破损、经常和家人争吵、产后情绪变化为产后乳房充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及产后过早进补的产妇发生中、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产后有乳头破损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低于在家坐月子的产妇。
3.浮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母乳喂养率。
4.本研究因回收的样本量有限,结果还需联合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予以验证。
产后乳房充血是产后常见病之一,而该病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因此本研究:①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目前临床常见产后病的发生情况,重点研究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的特点,探讨乳房疼痛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上针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②观察浮针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在产后乳房充血患者中的即时疗效,以及治疗后一个月内的随访疗效,以期探寻产后乳房充血治疗的临床最优方案。
方法:
①采用产后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回访,共发放问卷2114例,最终将回收的1016例有效问卷作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将其中产后乳房充血产妇600例纳入观察组,其余416例产妇纳入对照组。通过收集整理产妇的临床数据,了解目前临床产后常见病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析产后乳房充血的危险因素,以及探讨乳房充血危险因素与乳房疼痛程度的相关性;②选择同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就诊的产后乳房充血60例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浮针治疗组(即浮针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和单纯按摩组(即单纯穴位按摩治疗),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3次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即时疗效和随访疗效。
采用SPSS20.0中文版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百分率(%)描述。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资料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研究两组间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乳房疼痛等级变量之间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需经平行线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需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一、产后乳房充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1.临床常见产后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排列前8位的产后病分别为:产后乳房充血600例(59.06%),产后缺乳532例(52.36%),产后汗证452例(44.49%),产后身痛证424例(41.73%),产后便秘324例(31.89%),产后恶露不绝304例(29.92%),产后抑郁症180例(17.71%),产后尿潴留112例(11.02%)。
2.产妇一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BMI、分娩孕周、年龄、分娩方式、孕次、产次、宝宝性别、宝宝出生体重、产前是否学习过母乳喂养知识、分娩后1小时内是否让宝宝早吸吮或早接触乳房、坐月子地点、婚姻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前检查次数、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母乳喂养时间、经前是否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是否乳头破损、产后是否过早进补、产后情绪变化情况、产后是否经常与家人争吵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显示:
家庭月总收入、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过早进补、产后乳头破损、经常和家人争吵、产后情绪变化为产后乳房充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家庭月总收入因素中:月总收入在1-2万元、3-5万元、≥5万元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风险比月总收入不足1万元产妇低87.0%、67.0%和78.0%;是否经常和家人争吵因素中:经常与家人争吵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从未与家人争吵产妇的4.66倍;产后情绪变化因素中:易烦躁和易怒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正常产妇的4.25倍、76.88倍;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乳房破损、产后过早进补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正常产妇的4.1倍、3.4倍、3.32倍,以上几种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产后乳房充血产妇乳房疼痛程度相关因素结果显示:
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及产后过早进补的产妇发生中、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产后有乳头破损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其[OR(95%CI)为[2.128(1.237~3.658)];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比在家坐月子的产妇低44.0%,其[OR(95%CI)为[0.556(0.330~0.9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种方法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浮针治疗组和单纯按摩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BMI、孕次、产次、经初产妇、分娩方式、治疗前纯母乳喂养人数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即时疗效:浮针治疗组3次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和乳房硬度评分随治疗次数的增加均显著下降,其中[F值和P值]分别为[441.53,0.000]和[198.49,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浮针治疗组的乳房疼痛评分为2.00(0.00,4.00),单纯按摩组的乳房疼痛评分为0.00(0.00,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Z值和P值分别为(-2.103,0.035),浮针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6.7%)高于单纯按摩组(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随访疗效:浮针治疗组和单纯按摩组患者随访一个月内产后乳房充血复发人数和纯母乳喂养人数分别为(1,27)和(7,18),X2值和P值分别为(5.192,0.023)和(7.200,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按摩组复发率(23.3%)明显高于浮针治疗组(3.3%),而浮针治疗组纯母乳喂养率(90.0%)明显高于单纯按摩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当代常见产后病分别为:产后乳房充血,产后缺乳,产后汗证,产后身痛证,产后便秘,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抑郁症,产后尿潴留。
2.家庭月总收入、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过早进补、产后乳头破损、经常和家人争吵、产后情绪变化为产后乳房充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及产后过早进补的产妇发生中、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产后有乳头破损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低于在家坐月子的产妇。
3.浮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母乳喂养率。
4.本研究因回收的样本量有限,结果还需联合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予以验证。